春秋时期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里,竟隐藏着这样的心理陷阱

在我国横跨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着许多出色的君王,有着无数让人佩服的英雄,也有着很多故事被后人传说。其中有一个故事,让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也写进了自己的作品《梁甫吟》里,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春秋时期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里,竟隐藏着这样的心理陷阱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齐景公是一个平时游手好闲的人,但齐景公很有管理艺术,在他手下文有晏子,武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等战将为他卖命。齐国也因此,在齐桓公之后依旧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后来这三员战将立下不少战功,他们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功劳很了不得,在朝廷智商鼻孔朝天越来越嚣张。晏子担心将来这三人未来可能成为齐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处死这三人。齐景公认为三将武功了得,要抓他们不容易,暗中刺杀他们估计也不会成功,怎么办才好呢?晏子立马就想出了一个计策来。

春秋时期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里,竟隐藏着这样的心理陷阱

晏子请齐景公聚集了这三人,拿出两个桃子,让他们分别陈述自己,谁的功劳大,谁就能吃一个桃子。公孙接说自己曾经搏击打死过野猪和猛虎,他的实力和功绩有资格吃一个桃子,不用和别人分,说完他拿起了一个桃子。田开疆跟着说,他手持武器,为国家两次打退敌军,开疆拓土,我的功绩也有资格独自吃一个桃子,说完他也拿起了一个桃子。古冶子看到这时没有桃子不高兴了,他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更应该单独吃一个桃子,你们还不把桃子拿出来。”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到后,说他们的功劳和武勇都比不上古冶子,还厚着脸皮抢桃子是贪婪,厚着脸皮不死是不勇敢。说完后公孙接和田开疆都拔出宝剑,当场自刎而死了。古冶子看到两人自杀后很难过,他说:“他们俩死了我独自活着是不仁,先羞辱他人再夸耀自己是不义。我很厌恶做出这种事情的自己,如果我不自杀,就是不勇敢。但即使如此,他们俩如果一起吃一个桃子,我单独吃一个桃子,也是合理的。”说完后古冶子拔出剑,也自杀了。

春秋时期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里,竟隐藏着这样的心理陷阱

晏子利用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在后世说二桃杀三士,一般就是指用谋略杀人,或是借刀杀人。后人认为晏子是用谋略杀人,小编个人认为,这个历史故事里,晏子是利用心理学来杀人的。

为什么晏子要用两个桃子,而不是三个或是一个呢?假设晏子当时只用了一个桃子。那功劳最大的古冶子自然吃到桃子,另外两人心理上会觉得,给我就是独享荣耀,得不到桃子不过说明我比较平庸,公孙接和田开疆可能还互相安慰一下就结束了。但假如是两个桃子分三个人,别人都有桃子却没你的份,没得到的人会倍感醒目,那绝对是只给你一个人的屈辱。对于一个自尊心强的人来说,荣耀可以分享,甚至不要也行,但屈辱绝不能独享。最终,晏子凭借这个心理学知识,再利用春秋时代的人普遍高傲的自尊心,只用两个桃子就杀掉了三个高傲的武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