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奇葩說》許吉如被複活

最近在看《奇葩說》,許吉如淘汰倒是挺令我失望的,因為她第一場的表現還是挺搶眼的。

而且有幸能夠被薛兆豐提名當隊長,心想之後節目應該能夠看到她更多的辯論,結果一下子就被刷了下來。

我個人認為,她被淘汰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實力不足,而是並不適合奇葩說這個充滿搞笑氛圍和段子的舞臺,正如薛兆豐所說的:她喜歡講道理,而且越講越抽象。

期待《奇葩說》許吉如被複活

雖然被淘汰,但最後一場講得道理我個人還是挺有感觸的,她說:不僅僅員工有996,老闆也有屬於他們的996。

老闆固然能夠比員工賺到更多的收入,並且還能夠“壓榨”員工的剩餘價值,例如員工為公司創造出100萬的營業額,最後自己到手後可能只有幾萬元,而每一家公司都是儘可能用這種方式去降低自己的成本。

但與此同時,老闆承擔了巨大的風險,據統計,國內小公司平均存活期為3年,而且中國每年約有100萬家企業倒閉,平均每分鐘就有2家企業倒閉,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10年以上不到2%,能夠一直做下去的屬於極少數。

當老闆真的容易嗎?他們固然不需要996,但他們需要承擔和996一樣的精神壓力,你沒了工作可以找下一份,而老闆沒了一家公司,就是上百萬、幾百個員工、股東、投資者...

期待《奇葩說》許吉如被複活

當然,我還是不太支持996,只不過這個觀點對我來說還是很有啟發,原因我自己就是自由職業者,算是做自己的老闆。

我很自由,也不需要996,但我需要承擔的“996”就是收入不穩定、高度的自律、時間管理等。

沒有人管我,我必須要比一般人有更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做好自由職業這份工作,我也有屬於我的996。

另外,非常贊同蔡康永所說,正因為一家公司倒閉的機率如此之大,你不應該將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在一家公司身上。

期待《奇葩說》許吉如被複活

萬一公司真的倒閉,你過去所付出的一切都會付諸流水,除非你是老闆,成功後能夠獲得合理的回報,而一般員工都是得不到的,固然要在正常情況下認真工作,但超出合理工作時間的996就很過分了。

試問996哪裡還有時間學習理財投資、人際關係、時間管理等等技能?

我們必須要用工作以外的時間提升自己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這樣才有機會在這一家公司出現風險後,有實力找到更好的工作,過度被一家公司榨乾,最後只會吃力不討好。

另外,薛兆豐有一點也說的非常好,那就是永遠都要為自己的簡歷打工。

不要想著自己怎麼去偷懶,你工作為的是公司,同時為的也是自己。

期待《奇葩說》許吉如被複活

我記得李笑來老師有一段內容特別精彩,大意是如果你工作只是為公司,那你最後只能得到公司給你的一份收入。

如果你工作是為了公司和自己,你就能得到兩份收入,一份是公司給你的,另一份收入就是你在工作中所獲得的成長,這就是一種複利,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你就會遠遠超過身邊的人。

舉個巴菲特的例子:

他當年第一份的工作就是每家每戶送報紙,如果他僅僅是得到送報紙所帶來的收入,那他肯定永遠也不會成為今天的巴菲特。

他當時的選擇就是規劃一條速度更快的路線,縮短完全送報的時間。

這樣自己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並且得到一樣的收入,後期他還在送報的過程中收集別家的舊雜誌,整理出了一份訂戶資料的卡片檔案,破解出每家訂戶雜誌到期的日子,在到期之前,他就可以上門,向他們推銷續訂雜誌。

這僅僅是一個例子,還不包括他賣口香糖、可樂和在理髮店放彈珠機投資,真是天才呀!

你看,他不僅僅獲得送報紙的一份收入,還學會了類似當下的數據分析、銷售、路線規劃,這都奠基著他以後事業成功的基礎。

那你可以做什麼?例如工作需要Excel的話,你就好好學Excel,一個精通Excel的人,別人要做好幾小時的事情,他也許幾分鐘就搞定了,這是相差幾百倍的效率呀!

還有更多從工作中的拓展,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思考,找到適合自己工作的方式。

最近聽說許吉如有機會被複活,我還是很期待的。

雖然在知乎上看到挺多對她的負面評價,好奇之下,看看她曾經有沒有做過演講。

結果搜到她上過《我是演說家》,這個演講還是不錯的,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