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罷相與宋仁宗的“仁”:宋仁宗一直記著晏殊為生母撰寫的志文

宋仁宗明道二年,臨朝稱制十一年的劉太后去世,二十四歲的宋仁宗

“始親攬庶政”,得以親政。

然而很快宋仁宗就得知了一件讓他極為傷心的事情:劉太后不是他的生母,他的生母是前一年病逝的李宸妃。

“皇太后既崩,左右始有以宸妃事聞者,上號慟累日不絕。壬寅,追尊宸妃為皇太后。”

母子親情難以割捨,得知自己身世的宋仁宗“號慟累日”


晏殊罷相與宋仁宗的“仁”:宋仁宗一直記著晏殊為生母撰寫的志文

宋仁宗劇照


更糟心的是有“或言太后死非正命,喪不成禮”,宋仁宗也不禁懷疑起來,在給李宸妃“改葬易梓宮”的時候,遣人視之(一說仁宗親視),發現“容貌如生,服飾嚴具”,宋仁宗才好受很多。

不過宋仁宗還是因為這段特殊身世的緣故,心中不爽,名臣晏殊很快就撞上了仁宗的不爽點,引起了仁宗大大的不滿。

晏殊撰寫的李宸妃墓誌讓仁宗恨著他

宋仁宗心中恨起晏殊,是因為晏殊當初為李宸妃撰寫的神道碑文出了問題。

李宸妃去世後,劉太后讓晏殊撰寫李宸妃神道碑,大才子晏殊寫這類應制文章自然不在話下,“五嶽崢嶸,崑山出玉;四溟浩渺,麗水生金……”文辭華麗無比,“學士大夫嘉其善比”

,受到一致好評。

但是晏殊在文章中還說道李宸妃“生女一人,早卒無子”,說李宸妃沒有兒子。這在當時可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當宋仁宗知道自己身世後再看這篇志文就很不爽了。

宋仁宗親政知曉身世後,找出了當初晏殊寫的這篇志文,憤憤不平地對宰相呂夷簡道:

“先後誕育朕躬,殊為侍從,安得不知?乃言生一公主,又不育,此何意也?”

仁宗認為晏殊是真宗侍從,一定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但是志文說她“早卒無子”,在仁宗看來,這晏殊是個滑頭,“以章獻方臨朝,故志不敢斥言”,迫於劉太后壓力而欺君,引得“仁宗恨之。”


晏殊罷相與宋仁宗的“仁”:宋仁宗一直記著晏殊為生母撰寫的志文

呂夷簡劇照


呂夷簡沒辦法,只能替晏殊開脫:“殊固有罪,然宮省事秘,臣備位宰相,是時雖略知之而不得其詳,殊之不審,理容有之。然方章獻臨御,若明言先後實生聖躬,事得安否?”

宋仁宗聽完這番解釋後,“默然良久”,呂夷簡的解釋有一定道理,但仁宗對晏殊還是有些不滿,“命出殊守金陵”,將晏殊外放。

不過宋仁宗終究是天性善良仁慈,“明日,以為遠,改守南郡。”

乍知生母的宋仁宗對李宸妃難以忘懷,想方設法要彌補對生母的遺憾。不但追封了太后,還改葬易梓宮,更找人重新寫了相關的敕文,翰林學士孫抃撰寫的《進祔李太后赦文》深得宋仁宗的讚賞。

“章懿太后丕擁慶羨,實生眇衝,顧復之恩深,保綏之念重。神馭既往,仙遊斯邈。嗟乎!為天下之母,育天下之君,不逮乎九重之承顏,不及乎四海之致養,念言一至,追慕增結。”

孫抃的一句“為天下之母,育天下之君”,讓“仁宗覽之,感泣彌月”,孫抃由此受到仁宗的重用,“自此遂參大政”

仁宗曾問孫抃:“卿何故能道朕心中事?”

孫抃答道:“少以庶子不齒於兄弟,不及養母,以此知陛下聖心中事。”

宋仁宗聽了再度流涕不已。

晏殊深諳明哲保身之道

晏殊知不知道李宸妃是宋仁宗的生母呢?

就像宋仁宗發問的那樣,晏殊是先帝宋真宗的侍從,應該是知道李宸妃之事,像呂夷簡等大臣或多或少都是知道的,雖是“宮省事秘”,但是一些流言還是能流出來的。

最大的可能便是晏殊畏於劉太后的權勢,有所隱諱,“以章獻方臨朝,故志不敢斥言”。


晏殊罷相與宋仁宗的“仁”:宋仁宗一直記著晏殊為生母撰寫的志文

晏殊劇照


皇宮裡面的事,大臣們一向都是諱莫如深,唯恐捲入其中的。

真宗晚年,當時的晏殊還是知制誥,有一件事對他內心產生很大的衝擊。

當時宋真宗病危,“真宗已不豫”,召來晏殊,真宗遞給晏殊一張紙,上面寫了一些大臣的名字,“出一紙文字,視之,乃除拜數大臣”。

宋真宗要晏殊按這份名單,草擬詔書,任免大臣。

晏殊一見這名單,大驚不已,這不是自己一個知制誥能做的事,知道自己是被“誤宣入禁中”

於是晏殊急忙說道:“臣是外製,不敢越職領之。”

在晏殊冷汗直冒,心驚膽戰之際,學士院學士錢惟演來了。

學士院即翰林院,是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機構,這樣的詔書便是由翰林學士起草的。

晏殊又急忙說道:“臣恐洩漏,乞宿學士院。”

就這樣晏殊在學士院呆了一晚,第二天他看到翰林學士草擬的詔書發佈,“皆非向所見者”。

上面的官員都是不晏殊之前所看到的那些人。


晏殊罷相與宋仁宗的“仁”:宋仁宗一直記著晏殊為生母撰寫的志文

晏殊劇照


晏殊見狀,是“深駭之,不敢言”。

宮廷裡面的水太深了,這事極大觸動了晏殊,使他養成小心謹慎的為官作風,以後他位居宰相,也是極為小心翼翼的,深諳明哲保身之道。

歐陽修曾評價提拔過自己的這位上司道:“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

所以對李宸妃一事,晏殊即便知道內情,在志文中不提她是仁宗生母也符合晏殊一貫明哲保身的風格。

晏殊終究被仁宗罷相

晏殊終究的大才子,有名望,宋仁宗沒有因心生怨恨而刻意冷落他。慶曆二年(1042年),宋仁宗任命晏殊為宰相,以樞密使加平章事。

慶曆四年,仁宗叔父趙元儼病重。趙元儼是宋太宗的第八子,人稱“八大王”,宋仁宗繼位時,七個叔叔中只有這一位還在世,“以皇叔之親,特見尊禮”。

趙元儼病重,宋仁宗“幸其宮,親為調藥”,

久不涉朝政的趙元儼問道:“叔久不見官家,不知今誰作相?”

宋仁宗告之是晏殊為相。

一聽是晏殊為相,八大王急了,說道:“此人名在圖讖,胡為用之?”

一向耳根子軟,什麼都能聽進去的宋仁宗回宮後,立刻“閱圖讖”,結果還真找到“得成敗之語。”


晏殊罷相與宋仁宗的“仁”:宋仁宗一直記著晏殊為生母撰寫的志文

宋仁宗劇照


圖讖這個預言性東西在古代時要命的,比如唐代留下的《推背圖》,在北宋很火,晏殊名在圖讖,這是大大不祥的。

同時宋仁宗再次看到了當年晏殊為李太后撰寫的神道碑文,想起了舊事,“欲重黜之。”

朝堂之上鬥爭永遠不會停止,這一時期歐陽修等改革派搞的“慶曆新政”更是激化了朝臣的鬥爭。此時,正好有大臣彈劾晏殊,也拿當年晏殊為李太后撰寫的志文說事。

“孫甫、蔡襄遂言章懿誕生聖躬,為天下主,而殊嘗被詔志章懿墓,沒而不言。又奏論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規利。”

前有八大王的提醒,後又大臣的彈劾晏殊,宋仁宗終於決定要罷免晏殊了,而且是重黜。


晏殊罷相與宋仁宗的“仁”:宋仁宗一直記著晏殊為生母撰寫的志文

劇照


要說晏殊人緣那時真的太好,當初晏殊有宰相呂夷簡的求情,這一次晏殊也有學士宋祈從中求情。

宋仁宗要“重黜”晏殊,要草擬詔書,這是落到了學士宋祈身上,“當草白麻,爭之”,宋祈不同意宋仁宗這樣“重黜”一個宰相,在草擬詔書的時與仁宗爭辯。

最終宋仁宗沒有爭辯過宋祈,結果是“刑部尚書、平章事兼樞密使晏殊罷為工部尚書、知潁州”,晏殊被罷相,外放潁州。

宋祈也是大文豪,在他起草的《晏殊罷相工部尚書知潁州制》,絲毫不提晏殊犯圖讖和為李宸妃撰寫志文而得罪仁宗一事:

“比緣樞省之勞,遂正冢司之總。屬邊埸日駭,調攘煩興,老師留屯,旰食焦慮。而罔念艱疚,頗圖晏安,廣營產以殖私,多役兵而規利。致乃公論,達於予聞

。永惟宰輔之方,思全進退之禮。俾上機政,改秩冬官,仍委州邦,且邇京邑。於戲!承弼未驗,罷免所宜。眷舊人之弗忘,匪至公之獲已。當體恩遇,毋怠省循。可特授行工部尚書、知潁州軍州事、管內勸農使、管勾開治河道事、散官、勳、封、食邑、食實封如故。”

宋祈只說晏殊“廣營產以殖貲,多役兵而規利”,是以經濟問題罷免晏殊的,“以它罪罪之”,晏殊得以輕判,免於重黜,“祁之力也。”


晏殊罷相與宋仁宗的“仁”:宋仁宗一直記著晏殊為生母撰寫的志文

晏殊劇照


對於晏殊這樣的罪名,當時的人都看得很清楚,“而所役兵,乃輔臣例宣借者,時以謂非殊罪。”

四、宋仁宗的“仁”

宋代文人留下了很多文人筆記,對於晏殊被罷免一事,很多文人著作,如蘇轍的《龍川別志》、邵伯溫的《邵氏見聞錄》都記載是因為當年晏殊為李宸妃撰寫志文而得罪了宋仁宗。

正史的記載就如宋祈草擬的制文說的那樣,是“以它事罪之”,這也符合史家春秋筆法的風格。

晏殊被罷相十年後因病請求回京治療,仁慈的宋仁宗同意了,而且“特留侍經筵,詔五日一與起居,儀從如宰相”。晏殊病重之際,宋仁宗還“乘輿將往視之”,被晏殊勸阻。不久晏殊病逝,仁宗“臨奠”

“特罷朝二日”。

從這裡的記載看,宋仁宗對晏殊當年的事已經釋然了。


晏殊罷相與宋仁宗的“仁”:宋仁宗一直記著晏殊為生母撰寫的志文

宋仁宗劇照


“恭儉仁恕,出於天性”

的宋仁宗真正達到了“為人君,止於仁”,所以他死後,大臣們給了了“仁宗”的廟號,這是一種高度的讚譽。

“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

其實後世史家也看的很清楚,那就是仁宗統治時期,並非完全是“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

那時的良臣賢吏多於奸佞小人,一些方面出了問題,但是總體上能維持清平治世的局面,宋仁宗是幸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