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方言]江門市本地方言詳情,江門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方言]每日一講:江門市本地原居民方言介紹

江門,別稱“五邑”,廣東省轄地級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 ,瀕臨南海,毗鄰港澳;地貌特徵為北低西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總面積9505平方千米,轄3個市轄區和4個縣級市;2018年常住人口456.17萬人。

[廣東方言]江門市本地方言詳情,江門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江門市志(1979~2000)下》第一節 五邑方言的類別和分佈
江門五邑話屬廣東粵方言,江門市大部分地方通行廣州話和五邑話,部分地方流行客家話。江門市旅居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眾多,五邑話也在這些華僑華人聚居的社區流行,尤其是台山話在海外影響較大。
鶴山市的鶴城、雲鄉、合成等屬流行客家話又通行白話的“雙語區”,址山、共和、雙合等地方是客家話、五邑話、白話並存的“三語區”。
在臺山市的赤溪、斗山,新會的司前、大澤,蓬江區的杜阮,鶴山市的鶴城、雲鄉、合成、雙合、共和、宅梧、址山、龍口,開平市的水井、金雞、赤水、蒼城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流行客家話。
《台山市志(1979~2000)上》第二節 語言 
台山方言以臺城話為基調,屬於粵語系統中的四邑方言。這種方言同粵語(廣州音系)比較有不少共同點。台山方言有19個聲母,粵語除沒有舌邊清擦音[]以及濁聲母[Z]外,其餘的聲母基本相同。同時,台山方言同粵語一樣,都有一套清塞擦音聲母[ts]、[ts’]、[s],沒有舌尖後聲母和舌面聲母。台山方言的韻母只有39個,比粵語少。但台山方言與粵語一樣,保留了古韻母尾合口的[-m],也保留了一套塞音韻尾[-p]、[-t]、[-k]。


由於水土之異,及受移民影響,境內分為臺北腔、西南腔、東南腔、川島腔和客家話。以臺城話為基調的臺北腔有臺城、公益、大江、水步、附城、四九、三八、白沙、三合、端芬等10個鎮, 49.17萬人(以2000年戶籍人口計,下同),佔全市人口的49.0%;以海宴話為基調的西南腔有廣海、南灣、隆文、沙欄、海宴、汶村、橫山、深井、那扶、北陡、海僑等11個鎮,30.09萬人,佔全市人口30.0%;東南腔有衝蔞、斗山和都斛3個鎮,14.69萬人,佔全市人口14.6%;川島腔的上川、下川鎮有3.30萬人,佔總人口3.3%;
赤溪、田頭鎮等是客家的居住區,使用客家方言,佔臺山總人口的3.1%。
《鶴山縣誌》第三章方言
鶴山話源於古代漢語而又接受了南方少數民族及外來語言影響,形成的一種地方方言。境內屬廣府話流行區,居民日常交際、學校、會議、廣播、電視等均使用廣州話,但是語音語調上有差異。因地緣及人口源流影響,鶴山為方言較複雜地區之一,大體可劃分為6個方言區,有些地區存在不同方言並存,出現一地“雙語”,甚至“三語”現象。如鶴城、雲鄉、合成等客家方言區,就是既流行客家話,又通行白話(即廣州話)的“雙語區”,址山、共和、雙合等一些地方則是客家話、四邑話、白話三語並存。

沙坪話(又稱上坊話)。沙坪話是全縣使用最廣的語言,主要流行於縣城、沙坪、龍口、桃源及古勞區部分地方,約15萬人,佔全縣人口47%。沙坪話屬廣府語系。
客家話。鶴山客家先民原為漢中一帶漢人,後迫於戰亂,自東晉起陸續南遷,先至長江流域,後入粵。在遷徙過程中,原先的母語受沿途方言影響,進入鶴山後,又接受了當地方言因素,經過漫長的歷史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鶴山客家話。鶴山客家方言主要分佈於鶴城、雲鄉、合成、宅梧的白水帶、龍口的四堡及共和、址山區部分地方,約有7萬人,佔全縣人口22%。
雅瑤話(又稱下坊話)。以昆東話為代表,屬粵方言四邑語系。主要流行於雅瑤區及與之相接的沙坪區部分鄉村,約3萬餘人,佔全縣人口10%。

古勞話,屬廣州方言區,分佈於古勞水區,約1萬人,佔全縣人口的3%。古勞與南海九江、西樵相鄰,語言與九江、西樵話相似。

址山話,屬四邑方言區。主要流行於址山、共和兩區和雙合部分地方,約3萬人。佔全縣人口9%。址山與開平的水口、新會的司前相接,共和與新會的杜阮、大澤相鄰,址山話均受兩地方言影響,境內流行四邑話。

宅梧話,屬四邑方言區。主要流行於宅梧、雙合兩區及合成部分地方,人口約2.5萬人,佔全縣人口8%。宅梧話與開平水井、蒼城話相近,流行四邑話。

《新會縣誌》第四章方言

新會方言是漢語方言,屬粵方言四邑片的一種,與廣州話基本相通。區內廣播、電視等領域也通用廣州話。新會方言以會城話為代表,據粗略統計,全區流行會城話的有會城、三江、大澤、雙水、羅坑、古井、沙堆等鎮的大部分地區,人口約56萬。此外,區內部分地區還流行司前話、沙田區話、客家話以及雙水話等方言。

新會方言是以會城話為代表。新會全縣方言除大多數地區和人口講會城話外,還有部分地區講司前話、沙田區話、棠下話、客家話等。

客家話分佈在客家人聚居的大澤區的同和、鯽魚山,杜阮區的中和等村,使用人口2766人,佔全縣總人口的0.3%。客家人由於南遷新會較晚,長期定居於偏僻山區,較少接受外界影響,較多地保存著自己的風俗習慣和語言風貌

《開平縣誌(下)》第二章 方 言
開平縣方言的分佈,大體可分三個片:東北部的水井地區,屬於客家話方言區;西北部大沙、龍勝等地因靠近新興縣,屬於粵語方言區;其餘地區基本上屬於粵語方言四邑的一種次方言區。
除水井地區外,其餘兩個片的方言由於地域不同、姓氏不同,在語音上也千差萬別,但基本上能溝通。沿潭江北岸,從東到西,分別有泮村話、沙岡話、長沙話、赤坎話、蜆岡話;從縣城向西北方向而去,則有沙塘、蒼城、馬岡、張橋等話,隨後聯接大沙、龍勝等粵語方言區。而潭江南岸的荻海地區則講臺山話,金雞講蜆岡話,赤水、東山接近赤坎話。
由於赤坎鎮位於開平縣中部,研究開平方言的人士均以赤坎話為開平方言代表點。本志的記述也從這方面切入。
《恩平縣誌》方言

恩平話,屬四邑方言,流行於恩平市全境和台山市深井鎮那扶等地,已有數千年曆史,保留了較多古漢語的成分。研究恩平方言最為著名的著作主要有兩本,分別是《恩平音字典》和《恩平方言》。

恩平話可分為北片方言、中部方言、南片方言。北片方言分佈在沙湖、牛江、君堂、聖堂、良西等地;中部方言主要在恩城、大田、大槐;南片方言包括那吉和橫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