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汝城縣:“一約為定”樹新風

迎著和煦的春風,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下,流連於郴州市汝城縣土橋鎮黃家村之間,一幢幢農舍錯落有致,一條條村道平坦潔淨,一道道溝渠清澈透明,一畦畦新苗綠意盎然,好一幅田園鄉村美景。

汝城縣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國試點縣,黃家村是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近年來,該村加大文明創建力度,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開展“三清理、四拆除、三提升”行動。現在村容村貌、人居環境、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打造了農業產業化示範村、“六個一”示範建設樣板村、村落文化旅遊經典村和鄉村振興示範點。

在黃家村中心廣場,紅花綠樹掩映,醒目的宣傳欄上村規民約赫然在目,圖文並茂亦如風景,規範建房、畜禽圈養、衛生評比、文明創建、平安建設等十條規定熠熠奪目、入心入腦。該村通過入戶走訪、收集民意、反覆修正,形成的村規民約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全票通過。

“村規民約,源自群眾,植根生活,看得見、容易懂、行得通”據黃家村主任黃美球介紹,原先該村也是村情複雜、治理較難的村。近年來村裡注重從細節做起、從小事做起,通過完善村規民約,強化黨建引領,加強宣傳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群眾文體活動,引導村民革除陳規陋習,增強文明意識,養成良好習慣,樹立了文明村風。

村規民約,歸攏民心,約出新風,帶出為民增收的致富的典型。據瞭解,該村湖南好人、村支部書記黃義華等黨員帶頭髮展水稻種植產業,帶動群眾種植水稻近2000畝,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18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黃義華連續9年自費給村內高齡老人每月發放20斤大米,每年重陽節村裡都對老人進行慰問,涵養了尊老愛幼、慈孝和善、守望互助的文明風尚。

毗鄰的龍潭橋村,村路巷道錯落有致,房前屋後紅綠交映,涼亭、池塘、花徑點綴其間,醒目的宣傳欄、標語牌、溫馨提示牌隨處可見,雜草、垃圾和廢棄物無處覓蹤。優美的環境,讓人如同置身城市公園。

龍潭橋村中央,同樣是醒目的村規民約條款規定。村支書歐永成介紹,該村理事會由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老主幹、老黨員等組成,監督村規民約的落實。疫情發生以來,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組織動員下,理事會制定易懂管用的硬核條款,“互助會”成功引導5戶村民主動取消紅白喜事,各家各戶主動勸阻來訪親友,廣大群眾志願者主動參與抗疫,共同織密基層防線。

“老百姓做主角,公約成為鐵規。”據土橋鎮組織委員袁斐鳴介紹,該鎮通過入戶懇談、廣泛宣講、示範帶動,全面激活了村民遵規守約、向善向上的“主人翁”意識。在統籌防疫和森防、扶貧、春耕等工作中,制定了接地氣的文明公約“七字訣”,廣大村民紛紛承諾響應。防控期間,全鎮取消紅白喜宴121起,完成火葬5人,有計劃燒煉耕地327起、4529.8畝,清淤掃障15公里,落實雙季稻面積3900畝,拆除舊房2.72萬平方米。村規民約成了該鎮實踐新時代文明、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鐵抓手”。

小村規撬動大治理。在汝城各村莊,以村規民約為載體,遵規守矩、同頻共振,村民自治的文明之花競相開放。

暖水鎮步陽村是貧困村,全村有11個村民小組,24個自然村,共有548戶1817人,總面積42750畝。該村由原暖水鎮蔣步村和馬橋鎮楊家洞村合併、是全省唯一跨鄉鎮合併村,在基層自治治理方面難度較大。為此,該村把制定和執行村規民約作為推動基層治理的有效抓手,形成了簡單明瞭、朗朗上口的“十九條”,紮實推進村民自治,完善基層治理體系。量身定做的村規民約寫在紙上、掛在牆上,更融進了村民的心裡,在全村逐步形成了尊老愛幼、文明禮讓、團結互助、遵紀守法的新時代文明新風。

“親幫親,戶幫戶,互幫互敬好鄰居”。五保戶宋廣東,79歲,行動不便,年邁無力,家中疏於打理,被左鄰右舍鄉嫂志願者們默記於心。她們達成默契“哪個有空哪個來”,堅持每天到他家中,幫助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漿洗衣服,裡裡外外拾掇得乾乾淨淨。老人一旦生病,就輪著伺候一日三餐、端茶送水,決不讓老人餓著冷著。每每提到這些,老人家都要感激涕零,“她們就是我的親人啊!”

“‘拔窮根,奔小康,擼起袖子加油幹’。村規民約成了村黨支部產業大會戰指揮棒,激發了鄉親們在致富道路上競技比拼的熱情。”據該村支書胡水全介紹,當前全村外出務工895人,新建扶貧車間3個,解決就業崗位60多個;盛茂生薑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生薑種植,帶動貧困人口16戶53人增收;貧困戶胡大會種植柑橘、李子,把面積從80餘畝擴大到130餘畝......

2020年1月,步陽村獨具特色、極富效力的村規民約被評為湖南省優秀村規民約。

據當地民政局基政股長唐旭雄介紹,為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引領鄉風文明、提升基層治理水平,該縣定期舉辦業務培訓,組織各鄉鎮村居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做到了自主制定、因村制宜、強化約束“三結合”,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各村從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集中民意、匯聚民智出臺村規民約,提升了群眾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

村規民約“紮根”本土,傳承家教、移風易俗、培育家風、厚植美德、弘揚正氣,成為當地鄉風文明的“風向標”和基層治理的“傳感器”。目前,汝城縣217各村和29個社區居委會修訂了村規民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制定率達100%。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文明引領,規約開路,汝城各地生機勃勃,新風縷縷,春意盎然。隨著疫霾散去,汝城老區人民正昂首闊步,邁向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瑰麗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