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豆浆引发的感悟:妈妈你自私点,我可以快乐很多

我和你爸不喝,豆浆都留给你


前几天,我朋友给我打电话,一上来就叹一口气,无奈地跟我说了一件小事。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早上,朋友的妈妈打了一壶豆浆。做好后,朋友自然地倒了三杯,意思是爸、妈、自己各一杯。没想到旁边的妈妈看到了,马上说:你别给我们倒啊,我跟你爸都不喝,就是给你自己打的。

朋友啥也没想,自然问:啊?为啥啊?你俩不爱喝?

妈妈说:我俩不是不爱喝,是省给你喝。

朋友跟我说,听到这话,当时她感觉五雷轰顶一样,僵在原地,不知道作何反应。

沉重、压抑、无奈、震惊。

一杯豆浆而已。

这让我想到我的另一个朋友跟我举的例子。

因为疫情,这次春节,她在家里住了将近30天。在这期间,她负责从网上买菜。她会买各种食材:各种蔬菜,比如白菜、芹菜、蒜苔、花椰菜、包心菜、生菜、南瓜、红薯、芋头等;各种杂粮,比如玉米面、燕麦、小米等;各种鸡鸭鱼肉海鲜、各种水果……食材可谓非常丰富。

但是,即便食材如此丰富,父母表示,他们只吃大白菜。

一杯豆浆引发的感悟:妈妈你自私点,我可以快乐很多


有一次,她买了很多水果,火龙果、橘子、香蕉、橙子,她想的是一家人一起吃,结果一星期过后,她打开冰箱,发现很多水果放在那里,烂了。

她一脸茫然,问妈妈:你跟我爸怎么不吃啊?都放坏了。

妈妈说:都给你留着呢。

她最后无可奈何地跟我说:是不是我应该感激我妈?或者,我应该很感动?感觉自己沐浴在母亲无私的爱河里才对,不是吗?但是,为什么我只有愤怒。


“我,就是用来衬托妈妈的无私的”

“我不吃,我都留给你。”这听起来似乎“应该”是让人感动的。可是,为什么听到这些话的当事人,没有感动,有的,只有“愤怒”“无奈”“压抑”和“沉重”。

如果放下“应该”这把“超我”的尺子,其实不难理解这其中的蹊跷。

一杯豆浆引发的感悟:妈妈你自私点,我可以快乐很多

原因有二:

其一、孩子被迫用来成全父母“无私”。

为了彰显一个人的无私,相比之下,其他人都显得面目可憎,成了“自私的恶人”。这个自私的恶人,就是孩子。

这似乎就有一个意向:在家里,只有妈妈是站着的,其他人都倒下了。妈妈就像那个举着火炬的女神,伟大而庄严,一往而无前。

其二、从施受虐的角度来说,妈妈从受虐中获得巨大的牺牲感,从而,那些自我价值感低的妈妈们,自己的价值一次次得到升华。而这个时候,孩子,被迫推到了一个施虐者的位置上,不管你愿不愿意。

看看“吃着鸡鸭鱼肉的自己”和那个“只吃大白菜的妈妈”,看看冰箱里烂掉的水果,看看你都做了什么?

一杯豆浆引发的感悟:妈妈你自私点,我可以快乐很多


你的悲情,有什么目的?

这带来很多问题。

比如,给孩子带来沉重感和愤怒。

就好像上文中提到的我的那两个朋友的例子一样。

“一杯豆浆而已。”

这是怎样的沉重感?我们真的到了一杯豆浆都需要让来让去的地步了吗?如果没有,那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沉重感?你是想让孩子喝,还是不想让孩子喝呢?

朋友说,当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可以开心的享用米其林大餐;当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却要含着泪喝下一杯豆浆。

对于另外一位朋友,当她看到冰箱里一堆烂掉的水果,不仅是因为“父母一口不吃省给她的”,而且,她显然要为这些东西的烂掉从道德层面买单。这个时候,真的很难让人浮现出什么“感动”之类的感觉,除了无奈,也只有愤怒。

我们真的不喜欢这种感觉。

我父母也是。

有一次,家里做鱼,就给我一个人做的。然后,他们自己吃剩饭剩菜。于是,同在一个饭桌上,却出现了一条虽然隐形但泾渭分明的不能更分明的线:线的一端是我在吃鱼,线的另一端是父母在吃剩饭剩菜。

与其这样吃鱼,我更愿意一起吃剩饭剩菜。鱼可以一起吃,剩饭剩菜也可以一起吃。

悲情容易让理性缺席。

而如果,我们不搞的这样悲情和沉重,我们就有空间邀请理智参与进来,进而讨论一个现实层面可以改进的问题:是不是下次做饭的时候,可以适量,从而不用吃剩饭剩菜?

曾奇峰老师曾经说:你的悲情,有什么目的?


你不需要给孩子“无私的爱”

说到这里,父母可能很委屈:难道说,我一心为了孩子,还错了吗?

不是的。

一杯豆浆引发的感悟:妈妈你自私点,我可以快乐很多

事实上,我们任何人都很可能做不到真的给孩子完全“无私”的爱。这不是你的错。

即便我们真的认为,我们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而事实上,受制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局限,我们的很多“爱”,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我想,她真的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有一个特点:总是不能彻底地完全地满足孩子。比如,孩子动手能力很强,非常喜欢拼乐高。于是,她给孩子买了很多,但是,却会把玩具藏起来,甚至,有的玩具藏的自己都忘了。她后来不得不承认,她很可能在让孩子体验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延迟满足”的感觉。

那种感觉太深刻,深刻到刻骨铭心。所以,她潜意识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也亲自感受到自己当初的感受。只不过,让人更加唏嘘的是,在心理分析看来,这种做法也的确出自于“爱”:因为我爱孩子,我才会下意识地让孩子去感受我当初的感受,包括好的感受和坏的感受。

你看,人的心理就是这么难以洞悉。

即便我们真的认为自己出于爱,我们的行为也许正在潜意识的引导下给孩子带来伤害。

所以,几乎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承认:我们对孩子的“爱”,一定是有好有坏的。

亲爱的,喘口气,你不需要给孩子无私的爱。


妈妈,请你自私一些,给我,也给你自己一点空间

抛开道德评判,其实,“自私”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功利”和“无情”。

我们的爱不是完全无私。承认这些,反而会让我们生活得更灵活和坦荡。

孩子们也终于可以喘口气。

一杯豆浆引发的感悟:妈妈你自私点,我可以快乐很多


原因有三个。

第一,敢于承认自己“自私”的父母,可以减少自己身上的“付出感”,父母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好。

父母不沉重,孩子才能更灵活,更具有创造性。而一个沉重的父母,不太可能养育出一个生命力旺盛、活力四射、创造力爆棚的孩子。

第二,承认“自私”,父母们完全可以适当而健康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也给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做了一个示范。

第三,当父母承认自己的局限,而不一味标榜自己如何“无私”,也有助于孩子表达攻击性。完美的父母,是无懈可击的;而一个承认自己局限的父母,就能够鼓励孩子坦诚地说出自己的不舒服,说出自己更愿意怎么被对待。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一方面,敢于承认自己局限的父母,本身内心就更“结实”,能面对外在的刺激。“结实”的父母,比“虚弱”的父母,更容易鼓励孩子表达攻击性,更愿意调整自己。而“虚弱”的父母,难以忍受被攻击,会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让孩子产生攻击之后的“内疚”感: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能这样说;

你太伤我的心了……“内疚”感,会让孩子非常沉重,让他们什么都不敢说。因为怕一说出来,就伤害了父母。

请父母们“自私”一些吧,这样,你的孩子才敢“自私”一些。


三木水,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公众号:三木水心理工作室(ID:hongcen2063)。本文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