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豫湘桂会战,国军失利的四大因素!

解析!豫湘桂会战,国军失利的四大因素!

豫湘桂会战形势图

豫湘桂会战,是日本陆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间进行的旨在贯穿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三地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对于国民党军而言,这场战役是彻彻底底的一场失利!8个月中,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五六十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丢失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六千万人民!

会战一开始,日军就一路势如破竹,而国军是一再溃退!此次会战,国军除了在衡阳保卫战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外,其余的战役几乎是一触即溃!

国军败得如此狼狈不堪,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日军兵锋空前强大!

此次会战,日军出动的兵力达到了41万!这是什么概念?自七七事变以来,在华的小鬼子就从没出动过如此规模的兵力!抗战初期,号称血肉磨坊的淞沪会战,日军前后增兵也不过20万!武汉会战,日军出动的兵力最终为三十万左右,和此次豫湘桂会战相比,依然差距不小!

笔者查阅了资料,发现,八年抗战中,但凡日军出动兵力在10万以上的会战,国军除了抗战尾声的湘西会战取得胜利外,其余的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南昌会战、中条山战役等,全部战败!战败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而此次会战,日军几乎是集结了当时在华所能集结的最高兵力!可以说,日军对于此战是精心策划的,是孤注一掷的,他的目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打通中国的大陆线!

解析!豫湘桂会战,国军失利的四大因素!

豫湘桂会战中的日军坦克群

二、国军统帅部对日军的战力,以及作战意图判断失误!

与日军的精心准备相比,国军的准备就显得很不足!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国军统帅部错误地认为,在华的日军已经很难再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型战役,脑子里滋生了依靠盟军等待胜利的想法!直到豫中会战开始时,国军统帅部才发现了日军的作战意图,但为时已晚。战场主动权已经被日军牢牢控制!

三、国军的习惯性崩盘!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非常有名的抗战影片叫《血战台儿庄》,影片中日军的坂垣征四郎大将对国民党军作了一个很独到的评价,“破其一点,全线动摇”!对于坂垣的这一句评价,我是这样解读的:当战场处于胶着状态时,国军的将士还是能与敌人进行血战的,而当战场的某一平衡点被打破时,国民党部队往往很容易指挥混乱,进而崩盘!之前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战役,国军都在会战的尾声全线崩溃!而此次豫湘桂会战,国军的崩盘则来得更早,从会战开始到结束,国军几乎都是处在崩盘的局面!

四、国军一些部队的战力下滑令人瞠目!

这里着重要提到的是汤恩伯兵团!

解析!豫湘桂会战,国军失利的四大因素!

汤恩伯

汤恩伯的37集团军是日军在豫中会战(豫湘会战的第一场战役)所要重点打击的对象。而汤恩伯兵团的表现着实让人大跌眼镜,37天疯狂丢失38座城市,平均一天丢一城!战后,汤恩伯受到了撤职留任的处分!

平心而论,豫中会战之前的汤恩伯其实是一位抗日名将!抗战初期的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以及后面的随枣会战、豫南会战等,汤恩伯的表现都非常不错,日军更是称其为“天字第一号大敌”!

而在抗战中期,汤恩伯晋升主政河南的一方大员后,部队快速扩充,兵员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汤恩伯又管理不力,部队的纪律性很差,战斗力断崖式下降,最终导致了豫中会战的惨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