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敌戍边——刘海洋(一)

■ 史光柱

杀敌戍边——刘海洋(一)

一等功臣刘海洋

刘海洋1980年10月从安徽省阜阳县入伍,1982年8月考入济南陆军学校,1984年6月毕业后分配到67军595团七连任排长。1985年3月随部队赴云南参加老山地区对敌防御作战。部队接受轮战任务后,刘海洋以杀敌戍边、报效祖国的崇高责任感,积极投身战场。1985年5月31日和6月11日,他先后两次奉命带领部队冒着枪林弹雨,向那拉口211高地进行反冲击,身负重伤,荣立一等功。

刘海洋从军校毕业后担任排长,在短短的一年里,他运用在军校学到的军事知识和文化知识,致力于本职业务研究,从各种步兵武器的射击到单兵和班排战术,都很精通,曾两次担任团里主要军事课目的教员,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当年部队接受边境作战任务后,刘海洋以杀敌戍边,报效祖国的崇高责任感,多次代表全排向党支部表示“为国威军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决心,恳切要求:当尖兵,打头阵。

杀敌戍边——刘海洋(一)

刘海洋与战友在战斗间歇

1985年5月31日至6月4日,在奉命带领本排一班、三班和六连六班增援211高地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第一个冲上211高地,在坚守阵地,缺弹、缺水,缺粮、伤员伤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率领全排,艰苦奋战,粉碎敌班、排规模的进攻11次,打死打伤20多个敌人,牢牢守住了阵地,创造了20世纪80年代“上甘岭”式的英雄壮举。

211高地是我船头方向防御的前哨阵地,孤立突出,地势低洼,三面受敌。5月31日凌晨5点多钟,敌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以两个加强排的兵力,向坚守高地的我五连一班发动疯狂的反扑,在抗击敌人中,五连一班有10名同志相继牺牲,情况极其危急。

凌晨4时20分,刘海洋接受了率本排一班、三班和负责带路的六连六班的6个同志,增援211高地的命令。出发前,当团副参谋长问刘海洋有何困难时,他坚定地说:“请首长们放心,只要我们25个同志有一个人在,阵地决不会落到敌人手里。”说完便带领全排冒着敌人的炮火和倾盆大雨,向冲击出发阵地255高地冲去,一路上全排干部战士不顾山高路滑和饥饿,躲过敌人颗颗炮弹,以超人的毅力,于下午5点50分前赶到255高地。此时离冲击时间只有10多分钟。

255高地和211高地之间,是块宽约300米的开阔地,中间只有60多公分宽的小路相通,两边草丛中敌人布满了地雷,敌为切断这条通道,用直瞄火炮,重、高机枪,狙击步枪构成了交叉火力网实施密集的封锁。刘海洋迅速观察了敌情地形,把人员分成5个战斗小组,大声说道:“同志们,军师首长在看着我们,立功的时候到啦!”话音未落,我炮火准备开始,刘海洋大喊一声:“一组在前,拉开距离,冲啊”全排犹如猛虎,直扑211高地。敌在暗处,我在明处,第一组刚冲出几十米,就遭敌炮火拦阻,当即有一名战友牺牲,一名战友负伤,其余的几个组也被敌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时间就是生命,勇敢就是胜利。刘海洋利用我对敌火力压制的瞬间,一跃而起,迅速从第四组冲到最前面。并大声喊道;“党员骨干跟我上!”一班长范传明、三班任金平、战士谢玉楠紧随排长跃起,继续向前冲击,刘海洋以娴熟的战术动作时而卧倒,时而跃进,当进至211高地3号哨位约100米处,恰好是一陡坡,他把枪往怀里一抱,顺坡飞滚而下,一气滚了70多米,被一块大岩石挡住,最先冲过了敌封锁地段。

此时,他顾不得多处皮肉划伤,迅速观察敌情。突然,他发现哨位上方有一个敌军走动,便一个点射,将其击毙,纵身冲进3号哨位,紧接着六连六班战士徐志江也冲了上来。刘海洋一边对哨位里的两个短洞进行搜索,一边指挥徐志江向下发信号,不一会儿,范传明,任金平,王钦洲等三名同志相继冲上了3号哨位。

这时,敌炮火像雨点般地盖了过来,刘海洋立即组织大家进入两个短洞,并对洞内人员进行了战斗编组。这时,敌炮火突然停息,刘海洋估计敌要进行反扑,于是一方面命令所有人员做好战斗准备,一面带着一班、三班班长首先冲出洞外,恰好跟从2号哨位方向向下反扑的敌人相遇,彼此仅隔十多米,他大喝一声:“打!”随即向敌群投去了两颗手榴弹,一班、三班班长的冲锋枪也跟着开火,敌军丢下几具尸体,溃逃而去。趁这机会,刘海洋立即指挥全排抢占有利地形,令一个组对付2号哨位方向的敌人,自己率两名同志运动到哨位左侧,观察下面敌人的动向。果然十多分钟后,十几个敌军偷偷地向他们摸了上来,刘海洋提醒他们把敌人放近再打。当敌军距他们还有七、八米时,他一声令下,手榴弹、冲锋枪一起向敌人开火,打退了敌人的偷袭。激战后的阵地,暂时出现了寂静。刘海洋布置好岗哨后,突然听到哨位左侧有微弱的声音呼唤着自己,他急忙让一战士把他抱了上来,一看,原来是负了重伤的六连班长江玉平。刘海洋亲自给他进行包扎,又指定专人照料他。此刻,全洞只剩下几包压缩饼干,3个酸菜罐头,4箱手榴弹。没有一滴水,他觉得形势严峻动员大家做好艰苦准备;战友们忍着饥饿和疲劳,连夜抢修工事,准备抗击敌人更大规模的进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