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仁宗下線,二十年太子、十餘年監國,一生短暫卻精彩


《大明風華》由梁冠華、狄胖胖老師飾演的明仁宗朱高熾已經下線,其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政策無疑影響其子明宣宗。在劇中仁宗極具智慧,被網友們愛稱為“年級第一”。與之相對的就是仁宗之弟漢王、趙王,他們陰謀奪嫡,又不如仁宗有智慧,所以他們的合謀被稱為“倒數第一給倒數第二講題”,而劇中的顏值擔當則為白毛閣大學士(仁宗的愛犬)。歷史上仁宗身體有缺陷,所以不被永樂喜歡,但是他能憑一己之力保持太子之位長達二十餘年,且六次監國,實際主導了永樂朝政治,因此他必然有自己的政治智慧。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仁宗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大明風華》仁宗下線,二十年太子、十餘年監國,一生短暫卻精彩

倒數第一給倒數第二講題


一、燕王世子時期

永樂帝朱棣一生共四子、五女。長子、仁宗朱高熾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仁宗實錄》載仁宗出生時,仁宗的母親是“夢冠冕執圭者上謁,寐而生”,這意味著仁宗是天神下凡、受命於天,不過這套路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周的祖先是踩巨人腳印出生的神話是如出一轍。


仁宗母親就是大將軍徐達的女兒仁孝文皇后徐皇后,徐皇后生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所以《大明風華》裡面漢王、趙王那麼囂張,仁宗朱高熾都不太希望把事做絕的原因也在此,即仁宗和漢王、趙王的確是一母所生,顧念親情。


《大明風華》仁宗下線,二十年太子、十餘年監國,一生短暫卻精彩

顏值擔當白毛閣大學士


當初朱元璋分封諸王,朱棣為燕王,之後封燕王長子、朱元璋的第四個孫子朱高熾為燕王世子,以明太祖的權威確立了燕王的後繼人,這是仁宗朱高熾能長期不倒的原因之一,即開國太祖的光環。


仁宗雖為嫡長子,但有個缺陷,據《孤樹裒談》所載:“仁廟……足疾,中官翼之,……或時失足”,這是說仁宗腿腳不好,宦官攙扶還時常會摔倒。而朱棣次子朱高煦則是“貌奇偉,美髭髯”(《明史》),是個十足的帥哥。但是朱高煦“性兇悍”(《明史》)且“材武自負”(《鴻猷錄》),又因為在皇族補習班,全是皇親國戚的公子,但整個班就朱高煦是刺頭,“不肯學,言語輕佻,為太祖所惡”

(《明史》。這也是朱高煦不能成為燕王世子的原因。


《大明風華》仁宗下線,二十年太子、十餘年監國,一生短暫卻精彩

朱高熾、朱高煦


二、靖難時期

明朝前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靖難之役。朱高熾身體既然不好,在靖難之役中自然不能衝鋒陷陣,而朱高煦則是隨父親臥冰踏雪,所以也就有了劇中的那句類似的經典臺詞,“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明史紀事本末》),這就給朱高熾造成了極大壓力。但是朱高熾在靖難之中不是沒有貢獻,不如說貢獻巨大,其地位一如蕭何。


當時朱棣根據地為北平,在打退第一次朝廷討伐軍耿秉文的大軍後,靖難軍的形勢其實不樂觀。因北平以北的山海關等邊疆一線是朝廷的軍隊、北平以南還是朝廷的征討大軍,燕王根據地面臨南北夾擊的狀態,因此燕王決定先北後南,出兵山海關、佔領大寧,而空虛的後方北平則全靠朱高熾守護。當時的討逆軍總指揮李景隆見北平空虛,遂率五十萬大軍直達北平盧溝橋,朱高熾手中則全是老弱病殘,但因北平為燕王根據地,朱高熾知道北平的重要,他“旦暮督治守備”、禮賢下士、勤勉異常:“四鼓乃起,二鼓乃息”(《仁宗實錄》),本來身體就不好還殫精竭慮,這也是仁宗早崩的原因。最終朱高熾以弱兵殘將守住了北平,也因此燕王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席捲北方。安定北方後,朱棣才能無顧慮南下靖難。靖難之中,朱高熾仍主政北平負責調度軍需,古代打仗就是打軍需,所以靖難能成,朱高熾功績當為第一。


《大明風華》仁宗下線,二十年太子、十餘年監國,一生短暫卻精彩

永樂帝的三個兒子


三、皇太子時期

建文四年,江上之戰,燕王大軍慘敗於朝廷軍,燕王都快被俘虜了,但是關鍵時刻朱高煦救駕,使得燕王成功脫困,所以有了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這句話。


在太子位的鬥爭中,以靖難功臣為首,因朱高煦同他們一起出生入死,所以雙方關係極好,因此靖難的武將淇國公丘福、駙馬永春等都親近朱高煦;而以兵部尚書金忠為首,解縉、黃淮等儒臣都主張立嫡。解縉做《虎顧眾彪圖》之詩:“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續藏書》)再加上“皇長子仁孝”、“好聖孫”,各種帽子、忽悠全來,朱棣招架不住儒臣的嘴,最終不顧丘福等人勸諫,鐵了心立長子:“儲二分定於嫡長,元子仁賢,又太祖所立,汝等勿言”(《仁宗實錄》)。


但是太子的位置,朱高熾坐的並不安穩。其在作太子之時,六次監國,但卻發生了三次針對太子的大案。


《大明風華》仁宗下線,二十年太子、十餘年監國,一生短暫卻精彩

朱高熾父子


三次大案為:


一,是太子府屬官解縉之死。太子黨解縉,因多次勸諫永樂帝讓漢王就藩,惹得永樂十分不滿,以試卷洩題為藉口,解縉被貶交趾,後其入京述職,恰逢永樂北伐,解縉拜謁太子之後即返交趾,但永樂藉口其“無人臣之禮”殺之。


二,耿通之死。永樂第一次北伐歸來,向輔政的楊士奇詢問太子表現,楊士奇答曰“(太子)存心愛人,不負陛下託”,而大理寺右丞耿通也上疏“太子事無大過誤”(《明史》)。漢王、趙王對此十分不滿,所以誣陷耿通受賄於太子,又因耿通彈劾永樂寵臣陳英,最終讓永樂產生了楊士奇、耿通為太子黨的誤會,結果耿通被殺。


三,黃楊之獄。永樂第二次北伐,以黃淮、楊士奇、楊榮輔政,漢王藉機“日夜謀嫡……動搖監國,中傷黃淮等”(《明史》),最終黃淮、楊溥、金問、芮善等太子黨被下獄。


三大案,都是漢王、趙王針對太子的陰謀,但太子憑藉智慧、忍讓和儒臣的支持成功化解,最終漢王不僅沒能奪嫡反而被遣送就藩。


而六次監國的是時間是永樂七年第一次監國至永樂二十二年。朱高熾作為太子確立了帝國的政策,其政策影響持續十餘年。第一次監國一年十個月、第二次一年九個月、第三次三年十個月、第四次七個月、第五次四個月、第六次四個月。雖然太子不是十餘年天天監國,但是朱棣從漠北迴鑾對國內政策亦不大過問,至少對太子的國內政策沒有大改動,所以太子可謂帝國政策的實際制定者,大明兩京一十三省文官多受太子影響。


四、繼位仁宗

永樂帝病逝榆木川,去世前立下遺詔,令太子即位。但是隨永樂北征的楊榮等人為防止漢王等不安勢力造反,“六師遠去,不宜發喪”(《明史紀事本末》)所以搞起了秦始皇去世時候那一套,秘不發喪。


在朱高熾接到楊榮等人報告的皇帝賓天的消息後,朱高熾首先令太孫朱瞻基前往迎接皇帝遺體,自己則調度軍事。其在京動作為:先和鐵桿太子黨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等秘密商討對策,同時令太子親信將領寧陽侯陳懋、武陽侯薛祿等接管京師防衛,再調各地精銳組成萬人入京,又令親信駙馬都尉沐昕入南京鎮守,防備南方七省,最後在召集戶部、禮部尚書安排喪葬事宜。


《大明風華》仁宗下線,二十年太子、十餘年監國,一生短暫卻精彩

仁宗繼位


永樂二十二年,戰戰兢兢的作了二十多年太子、監國執政長達十餘年的朱高熾終於成為帝國真正的主人,新朝年號洪熙、封原太子妃張氏為皇后,太孫朱瞻基為太子。仁宗的即位標誌著大明王朝前期積極政策轉向守成。仁宗享國之日雖短,但其國內政策上自永樂下至宣德一以貫之,最終仁宗和其子宣宗開創了大明盛世——仁宣之治。


《大明風華》仁宗下線,二十年太子、十餘年監國,一生短暫卻精彩

張皇后


文史君說:

聯繫以後,仁宗廟號稱之為仁的原因,這就和他年輕的經歷密不可分。仁宗既有疾,就被健全的兄弟們嘲笑歧視,這使他培養了冷靜的性格,善於隱忍,仁宗願意從弱者角度出發,同情百姓,善施仁政;而且仁宗又有很高的文化素養,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至朱棣即位,舊世子黨(支持世子朱高熾繼位的人)和漢王黨明爭暗鬥,漢王黨以武將為主,舊世子黨則以文臣居多,可見朱高熾、朱高煦兄弟二人的勢力,而文臣能支持朱高熾無非因朱高熾的文學素養、仁政愛民。


《大明風華》仁宗下線,二十年太子、十餘年監國,一生短暫卻精彩

仁宗病


仁宗監國主政時期消耗了他大量的心力。永樂七年第一次監國,老家鳳陽就爆發了水災,朱高熾殫精竭慮以救災為重,“即發廩賑之,勿緩”

(《皇明通紀》);遷都北平途中,朱高熾過山東,見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親自下車詢問百姓受災狀況,說“民飢且死,尚及徵稅耶,速發官粟賑之,事不可緩”(《仁宗實錄》)。足見仁宗愛民之心。


至仁宗即位,雖短短十月,但他廢除了永樂帝窮兵黷武的政策,安撫百姓、與民休息、對關外羈縻安撫;暫停了鄭和下西洋的靡費;對永樂朝大興土木政策也採取了消極態度;針對永樂朝大殺大臣的野蠻行為,仁宗從親信蹇義、楊士奇入手,給輔政大臣們“繩愆糾繆”的銀章,讓他們糾正自己的錯誤。其謙虛謹慎的作風,難怪被《大明風華》裡的二叔朱高煦嘲諷為朱家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