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州:雙孢菇撐起“致富傘”

本報記者 馬麒 郭慧霞

4月7日,記者走進臨夏市折橋鎮大莊村,整齊乾淨的白色大棚沐浴在陽光中,一股泥土的清香撲鼻而來;在雙孢菇種植大棚內,一個個戴著“帽子”的小白菇從菇床上探出了頭,幾個村民正在採摘,他們動作嫻熟,往下一摁,輕輕一扭,小小的雙孢菇就脫離了菇床。

雙孢菇菌肉肥嫩,含有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種氨基酸類物質,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人們最常見的食用菌種之一。據瞭解,雙孢菇種植以麥草、牛糞等廉價農畜廢棄物為主要原料,混合發酵後拌入雙孢菇麥粒菌種,鋪在溫室大棚地畦上,在溫溼度合適的條件下發菌、覆土即可長出雙孢菇,整個種植週期為4至5個月左右。

州農科院副院長郭青範告訴記者,這是我州首次引進種植雙孢菇,因為臨夏市折橋鎮具備溫室大棚等硬件設施,氣候適宜,所以第一批雙孢菇菌種便在這裡落了戶。

“由於我州之前沒有種植雙孢菇的歷史,缺乏種植經驗,州農科院組織技術人員多次深入外地雙孢菇工廠實地學習。”郭青範說,“經過多方考察,在確保雙孢菇適合在臨夏種植的前提下,我們從甘肅怡泉新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引進了此項目。雙孢菇種植成本低、易於管理、產值高,是產業扶貧助農增收的好項目,種植成功後能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有效脫貧,進一步鞏固地方脫貧成果。”

如何保證產量高、收益好,是我州首次引進雙孢菇種植後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而要解決這個難題,掌握種植技術至關重要,為此,州農科院發揮部門職能作用,選派技術骨幹到折橋鎮大莊村,全程指導菌種選育、發酵、消毒、播種等工作,對該鎮種植雙孢菇給予了大力支持。

喬冠軍是我州2019年人才引進中的一員,具有非常豐富的理論和實際操作經驗,如今是州農科院的技術人員。該院專門選派喬冠軍到大莊村,對種植雙孢菇的日光溫室大棚進行土地整理、消毒殺菌,種植期間對發菌、棚內溫溼度管理、覆土操作、出菇期的管理等關鍵階段進行技術指導。“今年1月9日,我們對雙孢菇培養料進行入棚發菌,經過一個多月的發菌期後,2月25日開始覆土,到3月16日開始零星出菇,這時就可以進行採摘銷售了。至3月底,採摘的第一茬雙孢菇共銷售了3000多斤,市場售價15元/斤。現在,第二茬雙孢菇進入採摘期,4月6日單日採摘精品雙孢菇有600多斤。”喬冠軍一邊指導村民採摘一邊對記者介紹。

解決了資金、技術、人員等問題後,歷時近3個月,大莊村2個大棚約2畝的雙孢菇長勢喜人,現已上市銷售。這不僅有效解決了貧困勞動力和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也對摺橋鎮農業結構性調整、盤活設施農業的資源、轉變農民傳統觀念等起到了積極作用。

折橋鎮副鎮長張志強告訴記者:“這次新引進的雙孢菇按目前產量估算,完全能滿足食客購買需求,我們也與百盛超市等進行了積極對接,設立專櫃線下銷售,食客還可以電話訂購,或是直接來我們大棚親手採摘。”

為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實現雙孢菇工廠化生產,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在州農科院的積極協調下,和政縣與甘肅怡泉新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食用菌循環農業產業園建設項目合作框架協議。該產業園建成後將形成“種植業—養殖業—菌業—設施蔬菜+種植業”三元雙向循環模式,解決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造成的面源汙染,做到食用菌產業綠色、循環、可持續、高效發展,並通過雙孢菇工廠化生產與農業旅遊結合,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可解決近千人的就業問題,真正做到有產業、能帶動、穩得住、能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