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情

又至雁门关,今人对雁门关的名声,大多从《杨家将》,《天龙八部》等小说中听来。杨家的忠烈,乔峰的豪侠,都为世人所敬仰与推崇。

雁门关外的乱石谷大战中,宋人与契丹人的恩怨,随着萧家人的纵身一跃,从此……。乔峰与阿朱虽不能相濡以沫,却无法相忘于江湖,只留下雁门关外牧马放羊的许诺,言犹在耳,人已不在……。

元好问赴试并州时(元好问,今山西忻州人),遇捕雁者:“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买下并葬之汾水畔,垒石为识,号曰“雁丘”。感伤写下了这首《摸鱼儿·雁丘词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

雁既如此,人亦如此。不晓得,世人为何喜欢用鸳鸯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其实鸳鸯本是那种“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薄情。也许因为卢照邻《长安古意》中那句“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美好理想。

金庸先生的《射雕三部曲》捧红了襄阳城,桃花岛,终南山等地名,而雁门关、风陵渡等随风而逝。殊不知,杨过在襄阳城大战中投杀的蒙哥汗,是发现在重庆钓鱼城的事实,因此钓鱼城又被西方学者称为——上帝折鞭处。已至今人又说,清朝的第一代皇帝顺治,并非出家五台山,而是死于福建与南明郑氏的火炮中,不知是否又已此杜撰?也许清朝统治者不肯接受这种现实,杜撰出为董鄂妃殉情出家的情节?而历史上明孝宗朱祐樘也没有如此离奇的浑说。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历史上有名的:赵武灵王、李牧、蒙恬、卫青、霍去病、李广、杨业、孙传庭等曾在此战斗及驻军。

雁门关守将中,民间流传最广的是杨家将的传奇。杨老令公碰断李陵碑的誓死明志,杨家一门忠勇尽亡倾的凄惨,无不感动着无数后人。而历史上,杨业原为北汉旧臣(北汉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后,杨业归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潘美为潘仁美的原形),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杨业为杨继业的原形)。杨业兵败被辽军所俘,绝食三日而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北海牧羊19年的苏武,负帝壮烈投海的陆秀夫,书《过零丁洋》的文天祥,“西湖三杰”的张煌言……

明代嘉靖年间,福建人熊大木,搜集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加工整理而成《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因南戏的演变,将绝食三日,创作成碰碑的誓死明志。而为何要碰李陵碑?(李陵,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孙,被匈奴俘虏后,因汉武帝夷灭其三族,投降匈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宫刑,创作《史记》,《报任安书》。)是为了戏剧的冲突,演绎的再创作。

清人继作《薛家将》、《呼家将》构成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

雁门关外的辽国享国209年,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到天祚帝耶律延禧,辽国被金国所灭,(后来的北辽与西辽在此不表),契丹人从此在历史中消失,已至今人在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云南省才发现契丹后人的足迹。秦桧当年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高宗质问:“朕北人,将安归?”其也无法形象一个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最后会生活到南方的边境?今俄语称中国直译就是“契丹”。契丹一词原为镔铁,后来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国号的由来就是为了克契丹???

辽国的灭亡,事起北宋人单方面撕毁百年盟约——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褒贬不一),密谋与金人灭辽,想收回燕云十六州。不曾引狼入室,祸起萧墙,已至靖康之耻,北宋灭亡。(两宋享国319年,出现两个怪圈?1、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太宗赵光义及后人传国。南宋高宗赵构开国,太宗一脉,孝宗赵昚及后人传国,太祖一脉。2、北宋密谋金人灭辽国,至北宋亡。南宋密谋蒙人灭金国,至南宋亡。)

《射雕英雄传》中南宋人对岳王爷的敬仰,对《武穆遗书》的推崇,表明靖康之耻对南宋人的痛,是切肤之痛,断肠之痛,远大于对辽国之恨。已至后来的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之前,要先逼死皇后及妃嫔,杀死两个女儿,15岁的长平公主被斩断左臂昏迷,于五日后苏醒活了下来,成了后来小说中的“独臂神尼”。

契丹文与西夏文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女真又在契丹文的基础上创造出女真文。但最后又融入汉文化中,在汉文化的强大与包容的承载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56个民族中已没有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建立满清后改为满族,满文采用蒙古字母,与女真文无关。)

今山西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金时期,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屹立近千年,其正对面街名辽代街,依稀可见当年风采。大同市内亦有不少辽金建筑如: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等。

雁门关、娘子关等为山西的重要关隘,从历史看:秦、汉、唐、宋等建都西安、开封中原地区,山西一直是汉人北距胡人的重要军事阵地。随着辽、金灭亡,元朝定都北京。明成祖朱棣篡位后的不安,从金陵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的奇葩)。清朝定都北京,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

山西逐步退出军事阵地的历史舞台,雁门关也慢慢退去了昔日的风采。只留下“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凄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