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山區蹚出精準脫貧路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必須全面完成脫貧攻堅這個硬任務,必須保證脫貧質量和成色,必須答好這張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首份重量級的答卷。”3月2日,洛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嵩縣縣委書記徐新在嵩縣縣委農村工作暨脫貧攻堅大會上說,務必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務必保持抓脫貧攻堅目標“靶心”不散、“頻道”不換,務必時刻保持高壓態勢,堅決打贏打好這場硬仗。

嵩縣素有“九山半嶺半分川”之稱。是集山區、老區、軍事禁區、生態保護區、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於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國家秦巴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河南省四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310個行政村,總人口63.7萬人,2014年,全縣共識別貧困村11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1萬戶8.52萬人,貧困發生率16.9%。

近年來,嵩縣始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立足山區實際,發揮資源優勢,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大力推進搬遷扶貧、產業扶貧、旅遊扶貧等多項脫貧措施,探索出了一條山區貧困縣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截至2019年年底,該縣完成105個貧困村、21170戶79541人脫貧任務,貧困村退出率95.45%,貧困發生率降至1.06%。

黨建引領扛實主體責任

黃莊鄉養育村是嵩縣未脫貧的5個村之一,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76戶541人,截至目前,還有8戶19人未實現穩定脫貧。

現在,該村黨支部書記黨公克每天都在香菇大棚和田間地頭奔波,他要保證這8戶19人今年全部脫貧摘帽。

“脫貧摘帽肯定沒有問題!”黨公克說,村裡的產業主要是種植香菇,今年,將實現年產香菇80萬袋以上,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同時,針對村裡多山多丘的實際,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又新種植連翹400餘畝、板藍根175畝,全村的剩餘貧困戶、脫貧監測戶和邊緣戶將實現戶戶有措施,人人有幫扶。

近年來,嵩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牢牢抓緊“河洛黨建計劃”這個抓手,持續深化“黨建引領、‘三治’並進、服務進村”,提高政治站位,扛牢扛實主體責任,將全縣劃分為四大戰區,縣四大班子領導全部聯鄉包村,建立縣級領導包鄉、科級幹部包村、黨員幹部包戶“三級網格化”幫扶體系,37名縣級領導分包16個鄉鎮,470名科級幹部分包310個村,1.2萬名黨員幹部分包13.1萬農戶,實現了結對幫扶全覆蓋。

全縣110個貧困村和84個非貧困村配備駐村第一書記194名、駐村隊員238名,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村和5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駐村幫扶全覆蓋。

精準扶貧必須腳踏實地。嵩縣縣委將每週四確定為“全縣扶貧日”,縣級領導和幫扶單位一把手要到分包貧困村調研一天、住一晚上,幫扶人入戶對接,責任在一線落實、調度在一線進行、問題在一線解決、成效在一線體現。

截至目前,嵩縣累計投資5000餘萬元,新建、改擴建村級組織陣地322個,全縣所有行政村(社區)組織陣地全部得到規範提升。每月開展“支部共建聚合力、黨員幫扶促脫貧”活動。創新實施村幹部分類掛牌值班制度,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村“兩委”幹部1818名,322名村級黨組織書記全部由縣級備案管理,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開展村級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返鄉人才等各類培訓班124期,培訓2萬餘人次,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有效提升了基層幹部推進脫貧攻堅的實戰能力和工作本領。

產業扶貧項目遍地開花

今年是嵩縣“產業扶貧提質提效年”。桑蠶產業扶貧項目是嵩縣2019年引進的產業帶貧項目。為把嵩縣打造成豫西乃至河南省桑蠶產業特色縣,嵩縣引進了洛陽阡陌桑田農旅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先期墊付資金,發展桑蠶產業,分鄉分組技術指導,小蠶中蠶公司共育,大蠶分散養殖,保底價收購等方式,解除了貧困群眾養蠶的後顧之憂。

“新模式、高起點、全產業鏈服務”的帶貧項目,2019年帶動了700餘戶貧困群眾致富增收。

據悉,去冬今春,嵩縣已經種植桑樹面積15000畝,涉及8個鄉鎮,將帶動160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0元以上,嵩縣縣委、縣政府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鼓勵企業積極籌建桑絲廠、絲綢廠,打造文化產業園,完善整個產業鏈,著力打造全省最大的桑蠶養殖基地。

無獨有偶。在大坪鄉雙鳳嶺萬畝連翹基地裡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範莊嶺村、官停村和樓上村的黨支部書記正利用當前有利時機,組織當地上百名貧困群眾栽植連翹。

“連翹藥用價值很高,今年情況特殊,收成翻倍增長,每畝現在產值近4000元,經濟效益非常可觀,群眾種植的積極性很高。”範莊嶺村黨支部書記張順成說。

近年來,為啃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嵩縣認準產業扶貧是固本之策,依託本地資源和生態優勢,按照“縣有龍頭企業,鄉有主導產業,村有集體經濟,戶有增收項目”的佈局,先後把2017年確定為“產業扶貧年”,2018年確定為“產業扶貧提升年,2019年確定為“產業扶貧提質年”,做大做強扶貧產業,為全縣穩定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圍繞山區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煙、牧、藥、菌”五大特色產業,出臺了《嵩縣農業產業發展及產業扶持脫貧實施方案》《嵩縣產業扶持項目獎補實施方案》以及中藥材、食用菌、畜牧養殖等配套補貼政策,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貧困戶”“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電商+貧困戶”“三金”(租金、薪金、股金)疊加,“三帶”(企業帶大戶、能人帶貧困戶、協會帶種植戶)抱團等五大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提高貧困群眾的參與度和帶貧效果。

截至目前,嵩縣已發展經濟林50萬畝、中藥材30萬畝、核桃20萬畝、特色產業7.6萬畝、皂角5萬畝、菸葉1.6萬畝、食用菌1億袋,帶貧2.4萬戶,產業扶貧覆蓋率達到100%,成為全國最大的皂刺種植、加工、銷售基地,豫西最大夏香菇種植基地。培育了民生藥業、羊妙妙、奧吉特、正大鑫豕海、嵩縣陸渾戎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產業化龍頭企業52家,成立專業合作社374家。形成了車村鎮、白河鎮、大坪鄉、閆莊鎮萬畝連翹基地;田湖鎮萬畝丹參基地;何村鄉、德亭鎮、黃莊鄉萬畝花椒基地;白河鎮、車村鎮、木植街鄉萬畝山茱萸、板栗基地;閆莊鎮、大章鎮萬畝核桃基地;大坪鄉、飯坡鎮、紙房鎮、德亭鎮、田湖鎮、九皋鎮等鄉鎮桑蠶種養基地;九皋鎮萬畝皂角基地等產業格局。

扶貧搬遷建設幸福建園

走進嵩縣大章鎮扶貧產業園區洛陽銀利鞋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百餘名工人正在生產線上緊張有序地操作著流程。車間大門口“就業一人、脫貧一家,自勵自強、幸福一生,脫貧致富、感念黨恩”的標語格外醒目。

在生產線上,60歲的貧困戶龔雪芳負責鞋面扎邊的工序,這是她從大章鎮楊莊村搬到鎮區大鑫福地安置社區後在這裡工作的第三年。

“俺娃子和他爹前些年都去世了,家裡頭留個孫子沒錢養活,共產黨沒忘記俺,讓俺和兒媳婦搬到鎮區,又安排俺到企業上班,一年掙兩三萬塊錢,現在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有錢花!”龔雪芳激動地說。

據瞭解,為了讓貧困群眾搬下山、住得穩、有收入,大章鎮先後流轉土地45畝,建設了大章鎮扶貧產業園,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5個,提供就業崗位550餘個,帶動貧困戶就業86人,每人每月增收兩千多元。

近年來,嵩縣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重要政治任務、脫貧攻堅“頭號工程”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按照靠交通主幹道、靠產業園區、靠鄉鎮政府、靠鄉村旅遊點的“四靠”原則,圍繞實現貧困群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素質能力三提升要求,打造安居園、培訓園、創業園“三園”模式,努力全面打好打贏易地扶貧搬遷這場硬仗。

2016年至2018年,嵩縣累計搬遷深山貧困群眾7450戶2.75萬人,佔全省搬遷任務的10.5%、洛陽市搬遷任務的46%,建成了67個搬遷社區,入住率達100%。

著力打造“安居園”。在集中安置點成立黨支部,安排社區幹部103名、樓棟長132名、群眾代表1500名,做到遇事有人辦、困難有人管、貧困有人幫、致富有門路;著力打造“培訓園”。在搬遷安置點建立就業培訓和用工信息發佈平臺,免費培訓搬遷群眾5600餘人,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每戶有一人掌握一門實用技術;著力打造“創業園”。在200戶以上的鄉鎮搬遷安置點配套建設扶貧車間18個,幫助1306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與產業扶貧有機結合,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美”的目標,使貧困群眾邁進了新時代、住進了新房子、展現了新氣象、實現了新作為、共建了新家園。2018年10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在嵩縣現場觀摩。

旅遊扶貧走出綠色新路

仲春時節,黃莊鄉三合村白牆黛瓦、山明水秀,宛如一幅水墨畫卷。

“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是黃莊鄉三合村以前的真實寫照。三合村是名副其實的深度貧困村,352戶人家分散在32個自然村,自然條件惡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通訊難,全村352戶中近1/3是貧困戶。

2016年,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馮亞珂利用村裡的生態景觀辦起了寫生基地,讓窮山村變成了花牆黛瓦的手繪小鎮。2019年到該村寫生人數已超5萬人,全村增收超350萬元。

“這裡是個山水縈繞、炊煙裊裊、恬靜自然的詩畫山村,非常適宜寫生。”馮亞珂說,學生來得多了,要吃、要住、要學,還要玩。在政策扶持下,三合村迅速增加了家庭賓館,修復了老井、舊宅、豆腐坊等景觀,蜜蜂養殖、水果採摘等產業順勢發展。昔日的“放羊倌”“養蜂匠”紛紛變身“販羊商”和“新網紅”;年過花甲的貧困戶張章給學生們當“模特”,在門前石頭上坐一晌就能掙錢……寫生產業“繪”出了幸福的新生活。

嵩縣地處伏牛山腹地,生態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嵩縣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全力打造生態旅遊精品景區,全面實施“旅遊帶動脫貧攻堅”戰略,通過“大景區帶動”“貧困村蝶變景區”“老屋認領”“社會公益幫扶”四種旅遊扶貧模式,全縣建成14個鄉村旅遊示範村和10個休閒農業觀光基地,全縣新建改建精品民宿和農家賓館1300餘家,帶動2萬餘名山區群眾增收致富。面向全國發起“幫扶一個貧困戶,嵩縣山水任你遊”大型愛心公益活動,變旅遊資源為扶貧資源,社會愛心人士累計結對幫扶貧困群眾1965人次。

如今,嵩縣已經成為伏牛山大旅遊開發的核心區和中原地區生態旅遊的重點區。如詩如畫的綠水青山與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融合於此,全域旅遊走活了嵩縣脫貧攻堅“一盤棋”,走出了一條速度快、質量高、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新路。

“嵩縣剩餘貧困村5個、貧困人口3018戶5703人,是全省20個掛牌督戰縣之一。”徐新說,時不我待,嵩縣將繼續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督戰轉化為動力,以更大的擔當扛穩政治責任,以更寬的視野推動產業興旺,以更高的標準改善民生福祉,以更新的理念激發內生動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向省委、市委和全縣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