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古代的東方還是西方,夫妻間敢“撒狗糧”,可就攤上大事了

我們現代人結婚,追求自由戀愛,相愛的人結婚後時不時要撒一把“狗糧”,恩愛還要秀一秀,這要是放在古代就攤上大事了。

無論在古代的東方還是西方,夫妻間敢“撒狗糧”,可就攤上大事了


最近在讀美國作家斯蒂芬妮·孔茨的《為愛成婚:婚姻與愛情的前世今生》一書,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婚姻與愛情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的狀況,但無論東西方,有一些地方卻是特別相似,比如:在古代,大多數國家都不提倡為愛成婚。

書中介紹:在古印度,結婚之前相愛被視為一種顛覆的、幾乎是反社會的行為;而希臘人認為相思病是精神病的一種,這個觀點也被中世紀歐洲的評論家們採納,在中世紀,法國人將愛情定義為一種“精神錯亂”;在古代中國,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深愛,被視為對家族團結的一種威脅……

無論在古代的東方還是西方,夫妻間敢“撒狗糧”,可就攤上大事了


也就是說在古代大部分國家既不可以為愛成婚,更不可以婚後秀恩愛。想起古代中國那些愛情詩,好風幾乎都想推翻美國這位作家的理論了。

《詩經》中寫:“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白居易嘆:“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溫庭筠問:“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這些古代的詩詞中,處處寫相思,愛之濃之切隔著紙張都撲面而來。

但是細細思量中國留下的大量愛情詩,有寫男未婚女未嫁時的愛情,比如《詩經》中的《關雎》和《蒹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這個淑女不是他的結婚對象,至於“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更是朦朧而不可即的。

有悼念亡妻的,比如蘇軾那首有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元稹的《離思·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還有納蘭性德懷念盧氏的《浣溪沙》:“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無論在古代的東方還是西方,夫妻間敢“撒狗糧”,可就攤上大事了


可是蘇軾後來娶了王弗,好像也沒為王弗寫過情詩,倒是給小妾王朝雲寫過幾首表揚詩。至於元稹簡直就是萬人迷,留情無數迷女,同時也留下很多詩歌,剛剛拋下“言語巧偷鸚鵡嘴,文章分得鳳凰毛”的薛濤,又與“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迴秀媚多”的劉採春相戀,忙著為美女寫詩的元稹卻幾乎沒有詩歌和他的繼任妻子表白。而納蘭性德最後也與一位江南歌妓愛得如火如荼,為她寫下大量詩詞,很少與妻子用詩歌抒情。

當然也有寫其他類型的,但愛情詩與妻子有關的太少太少了。在古代,向妻子表達愛意和表示讚美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為愛成婚:婚姻與愛情的前世今生》這本書告訴我們:這種不愛老婆愛小妾或者別人家女孩的現象,絕對不僅僅出現在古代中國,在古代東西方其他國家竟然也是同理。

無論在古代的東方還是西方,夫妻間敢“撒狗糧”,可就攤上大事了


書中交代:

在歐洲的12世紀和13世紀,婚外情被推崇為上流社會中至高無上的愛情形式。根據尚帕涅伯爵夫人(Countess of Champagne)的說法,真正的愛是無法“在兩個已經成婚的人之間發揮力量的”。

在許多文化中,丈夫和妻子當眾示愛被認為是不得體的。一個羅馬人就因為當著女兒的面親吻了妻子,被逐出了元老院。

有些希臘和羅馬的哲學家甚至說,一個“過分”愛妻子的男人是一個“姦夫”。

好幾百年後,天主教和新教的神學家認為,過於深愛彼此的夫妻犯下了盲目崇拜的罪行。

神學家們斥責用親暱的小名稱呼丈夫的妻子們,因為讓妻子如此親近,會折損丈夫的威嚴,損害妻子對丈夫應有的敬畏之心。

儘管中世紀的穆斯林思想家們比基督教的神學家更認可夫妻之間的性 激情,他們同樣堅持認為,夫妻太過親密,會削弱他們對真主的忠誠。並且,和他們的歐洲同仁一樣,伊斯蘭世界中的世俗作家們相信最好的愛情都發生在婚姻之外。

……

書中類似的事例列舉了很多,初讀只是文字,再讀想起了文學和生活。

有記載說陸母要陸游休掉唐琬是因為他們太過恩愛,耽誤了陸游上進。好風一直覺得這個理由太過牽強,讀了這本書覺得這個理由真還合理。

那麼漢代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休掉,是不是也有他與焦仲卿相愛引起婆婆嫉妒的原因呢?

除了文學,再說生活。好風小時候在一個小村莊長大,那裡保留了很多古代的語言和習俗。

村子裡夫妻需要一起走,通常都是一前一後,中間隔著好遠的距離。偶爾丈夫騎著28型號大自行車帶著妻子出行,妻子絕對不會摟著丈夫的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也要隔開一點距離。

沒事的時候,女人們在一起互相吐槽自己的丈夫,即使不想吐槽的也得附和幾句,以表示她和丈夫的疏離。男人們也是如此。

直到近二十年,隨著農村與外界交流越來越多,這種習慣才改變,不過在農村50後或者更老的夫妻依然拘謹。

這些文學和生活中的事例與《為愛成婚:婚姻與愛情的前世今生》的觀點相吻合。

讀這本書還了解到在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男女之間用兩套道德體系約束等方面,中外不同國家竟也驚人相似。

書籍在持續閱讀思考中,關注“好風讀書”,後期繼續與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