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源流谈——梁波

很多人都在谈论中医,那么中医究竟是什么?中医对于现代社会有无价值?现代人能否从中医中受益,应该如何学中医?其实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医?然后才能说学什么样的中医。古人说取法于上仅得于中。高处着眼,低处入手。鲁迅先生说,要研究一个学问,不妨先看看他的历史。中医不像西医,并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只能说发源于中国,在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下的医学都是中医。古代中医好似一位佳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让我们溯流而上去看看她的真面目。

中国大至有五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有三千年以上。中医的历史于此大致相近。中医的起源当然有历史专家去考证。我们重在说理,重在临床实用。所以不重文字考据,有一些戏说,趣说的成分,敬请谅解。

文字是文明出现的特征之一。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从纹理,到文字到文化,文字本身就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特点。先看医字如何写的,古代的医作醫又作毉。醫字从盛弓弩矢器也。从匸从矢。《國語》曰:“兵不解医。”於計切*(醫 yī)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說。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於其切。殳,手拿工具,引申为技术。酒助药行,汤液所以行。另一种写法毉,从巫。医者巫也。上面一横通天,下面一杠同地。中间一竖连接天地,人居其中。三才一立我中央。巫是沟通天地的使者,子曰:人无恒而不可以做巫医。

从医字的写法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中医从一开始就是一源两歧,或者多元并进的发展而来的。从酒的大概是后来的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世称岐黄之术的中医,以《内经》为代表,兼有黄老学说,后世不见流传。从巫的大概是扁鹊针灸学派。我们今天能见到在中医主要是汤液学派的中医。也就是张仲景《伤寒论》为主的症脉形色证方药体系的中医。精于开方的医生还有不少,精于针灸的医生就很少了。岐黄之术的中医,和扁鹊学派的中医基本失传。《汤液经法》《伤寒论》据有关专家考证有传承上的延续性,是一脉相承的,这个体系本来是为方证服务的。针灸有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巫医,岐黄学派,扁鹊针灸学派,和后来的民间秘传中医,或道家,道教内部传承的医道体系关系密切。针灸学派在历史中渐渐隐退。

从近年来民间中医的再次活跃看来,过去隐于道门的高层次针法,望相法,太素脉法,以及导引练功,服食养生,等等纷纷出现在社会上。从考古工作进展看,道家方药(陶弘景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等敦煌遗书的发现。四川老官仓汉墓,疑为扁鹊学派著作的发现,使得中医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院派中医有点搞不清方向。

一方面是新时代的开启,一方面是考古的巨大发现。这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想说我们有可能在新时代,对接,重新认识曾经的高度中医文化中国文化,造福于今天的社会。汤液学派日益势微,因其无道,固守穷庐。针灸学派应当再兴,因为他有完整的文化核心,有传统修养文化的内核,是道德技艺方术的综合体现,是高智慧高能力的统一,能够揭示中医不为人知的一面,更能符合高科技时代对高度精神文明的探索追求的趋势。当然就是起点比较高,医为智者设,不为愚者设。只有更多高层次中医出现,中医才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