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故事憑什麼引發“中國神話宇宙”想象?

日前,烏爾善導演的《封神三部曲》先導預告片出爐,再次引發人們對於“中國神話宇宙”的想象。《封神演義》小說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與人們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相比,它落在文字上的故事並沒有那麼精彩。但電影進入商業大片時代,《封神演義》卻從電影改編角度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封神演義》背景是商周交替時代,當時雖然還未有像後世那樣詳細的歷史記載,但有些人物和故事卻通過《詩經》、《尚書》、《史記》等經典流傳了下來,令後人可以在此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

  《封神演義》的故事和人物是在話本、評彈等藝術形式的積澱和發揚中逐漸成型的。神話魔幻的設定,基於中國民間傳統文化,有其厚實的心理基礎。從電影改編角度來看,這種設置讓天馬行空的想象有了施展的空間,同時也令作品帶有某種穿越時空的魅力。

  除了完美紮實的神話世界觀,“封神”故事之所以能夠引發“中國神話宇宙”的想象,根本還在於它擁有數量繁多、經歷各異、特點鮮明的人物。

  接下來,我們將詳細解讀《封神三部曲》先導預告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看看他們到底有什麼魔力,以致於可以流傳千年。

封神故事憑什麼引發“中國神話宇宙”想象?

  姜子牙——新秩序的建立者

  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是一個修仙四十年而被認定為無法成仙的普通人,他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山封神,並帶著“鳳鳴岐山,周氏當興”的囑託,幫助西岐推翻商紂王的統治。

  普遍認為,姜子牙的原型正是《史記》中提到的齊太公呂尚。司馬遷在《齊太公世家》一文中詳細記載了呂尚的故事:呂尚年老,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推翻殷商,建立周朝。

  可見,無論是小說中,還是歷史上,姜子牙都是新舊時代交替時期的關鍵人物,是新秩序的建立者。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新秩序的建立者”從來都是被人崇敬且自帶光環的,姜子牙自然也不會例外。

封神故事憑什麼引發“中國神話宇宙”想象?

  商王殷壽——舊時代的掘墓人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商王殷壽是最大的反派,與妖妃妲己一起,不斷拉低為王為後的下限,製造了一系列血案、慘案,令整個殷商王室眾叛親離,陷入絕境。

  與姜子牙一樣,商王殷壽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司馬遷在《殷本紀》中為其作傳,稱他為帝辛。帝辛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

  然而再強大的個人能力,也無法扭轉他作為“末世之君”的命運。他生來就是舊時代的掘墓人,無論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挽回敗局,於是那些“努力”,都成了“作惡”。

封神故事憑什麼引發“中國神話宇宙”想象?

  西伯侯姬昌——賢君的典範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西伯侯姬昌面對殘暴紂王時忍辱負重不怨天尤人,對待姜子牙等有才之人時謙虛真誠禮賢下士,在雷雨之中收留孤兒雷震子,將他認為義子,仁愛有加。他是跟紂王剛剛相反的人物。

  而在司馬遷的筆下,西伯侯姬昌“拘而演周易”,除了在學術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也有著十分突出的能力,他奠定了後來周王朝早期君主親政愛民的傳統。儒家學派創始人孔老夫子終其一生,推崇“文王之治”。

  周文王姬昌早就已經超越了一個角色,或者一個歷史人物,事實上,他是傳統之下的君王典範。

封神故事憑什麼引發“中國神話宇宙”想象?

  姬發——天生的王者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姬發是最後的王者,他出生富貴,德才兼備,在姜子牙和眾將的輔佐之下,上承天命、下應黎民,開啟了周代八百年的統治。

  歷史上的姬發,要比小說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他都有著十分卓越的成績。最突出的事蹟,包括孟津觀兵、武王伐紂、滅商建周,是名副其實的一代政治家。

  如果周文王是君王的道德典範,那麼周武王就是君王的行為典範。

封神故事憑什麼引發“中國神話宇宙”想象?

  申公豹——誤入歧途的失敗者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申公豹是姜子牙的前師弟,也是一個自帶汙點出場的人物,他處處與姜子牙做對,憑藉著高超的法術和雄辯的口才,籠絡了一大批人追隨他的左右。

  申公豹和姜子牙,像是一對反義詞,二人言行處處形成對照,彰顯出是非、對錯、善惡、區直的分別。

  申公豹並無歷史原型可以追溯,但是不難想象,在新舊秩序交替的時代,並不缺乏這樣的人。他們一樣有著“建立新秩序”的理想,可是卻用錯了手段,估錯了人心,成為誤入歧途的失敗者。

封神故事憑什麼引發“中國神話宇宙”想象?

  姜王后、伯邑考——末代亂世的犧牲品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姜王后是商紂王的原配王后,為人賢良淑德,並育有殷郊、殷洪兩個兒子。在商紂王逐漸倦怠於朝政的過程中,她多次加以勸誡,最終因為開罪於妖妃妲己,被剜掉一隻眼、炮烙了雙手並最終屈死。

  伯邑考生性敦厚,且以孝行聞名。為了營救被紂王監禁的父親,他帶三樣異寶獻給紂王,但卻最終因為沒有迎合妲己而慘遭誣陷,最終被割去四肢、萬刃剁屍。

  無論是姜王后,還是伯邑考,他們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善良,他們不惜犧牲自我,勸善君王,護衛父兄。是他們的犧牲,喚醒了親人們反抗的決心。

封神故事憑什麼引發“中國神話宇宙”想象?

  殷郊——搖擺不定的凡人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殷郊是紂王長子,在母親姜王后被殺後,與弟弟殷洪一起逃亡,走投無路之際,被官兵抓回朝歌判死刑,後被闡教仙人廣成子救往九仙山桃源洞修道。藝成出師後,奉廣成子之命,下山協助周武王克殷,在途中得知弟弟殷洪被周軍所殺,轉而決定為弟報仇,加入商軍攻打周軍。

  從故事線來看,殷郊是一個搖擺不定的人。但他每一次的搖擺,都有充足的理由。他始終無法像封神中的其他年輕人一樣,為了一個理想堅定奮鬥,因為他被肉身倫理困住。

封神故事憑什麼引發“中國神話宇宙”想象?

  楊戩——傳奇中的戰神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楊戩是玉虛宮門下的三代弟子,是十二金仙之一玉鼎真人的徒弟,也就是元始天尊的徒孫,他習得八九元功,不僅能夠各樣改變,同時元神也能夠閒遊太虛。在成仙之前,他是一個小小的督糧官,但卻屢立奇功,成為伐紂征程中的智囊之一,他的道術也十分了得,是《封神演義》中近乎完美的角色。

  而在另一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楊戩以“二郎神”的名字成為小說中重要的配角。在小說中,他逍遙自在且重義氣,雖然有著玉皇大帝外甥的出身,但他卻不與天庭往來,而是“聽調不聽宣”。他仗著一身武藝,在世人需要是出現,在完成任務時隱退。他是戰神,是俗世的傳奇,是夢想的投射。

  哪吒——故事中的精靈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哪吒是一個重要形象,作者對他前世今生的描寫尤其出神入化,令人驚歎。哪吒生來異象,年幼時大鬧東海龍宮,殺龍取筋;後因得罪龍王,與父決裂,捨棄肉身,蓮花重塑。成年之後參與封神大戰,過關斬將,護周伐紂,一路降妖除魔,守護正義。

  在哪吒的故事裡,既有繁世人生的糾纏,又有化繭為蝶的超越。他像是住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精靈,無論你是需要勇氣,還是需要理想,都可以在他那裡找到。

封神故事憑什麼引發“中國神話宇宙”想象?

  元始天尊——大道之神

  在道教的人物譜系中,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是主宰天界之祖,也是道教“大道”的化身。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元始天尊是鴻鈞老祖座下的二弟子,也是上古三友之一,他負責執掌闡教,也是安排姜子牙下山負責封神事宜的推動者。

  作為一個真正的神,元始天尊正式出場的機會並不多,然而他的名字卻無處不在——這大概就是神的真義。

  以上便是《封神三部曲》先導預告片中出現的人物, 這些人物在歷史和傳說中演變,揹負著中國人不朽的文化想象。我們期待在電影的世界中看到他們被重新演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