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淺釋之四論孝,莫讓養兒防老變養兒煩惱安享晚年變風燭殘年

論語淺釋之四論孝,莫讓養兒防老變養兒煩惱安享晚年變風燭殘年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中國是一個講究傳統孝道的國家,不孝子孫向來是被唾棄的被群起而攻之的對象。這與儒家的重孝與推崇有莫大的關聯,《論語》全書“孝”在總計492章中共計出現在約14個篇章中,是當之無愧的高頻詞彙。這也充分說明孔子尊孝道重孝道,幾千年來我們這個老傳統繼承的還是比較好的,可是反觀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衝擊,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觀念越來越淡了,多年的父母恩情在個人利益面前顯得是那樣的蒼白無力,不少老人的境遇看得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一、《論語》眼中的孝

《論語》20篇492章第一篇第二章就出現了“孝”,而第一章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看看孔老夫子對於“孝”的看法。

在第一篇《學而》中有:“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就是認為"孝"是一個根本性的東西,在儒家看來一個注重孝道的人是絕不會犯上作亂,所以要實現"仁"就要致力於這個根本性的東西。還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認為,"孝"這種德行做到位了,感覺有餘力再去治學,是把道德修養放在做學問前的,這種教育理念是我們當前較為欠缺的,我們現在教育的功利性太強。

論語淺釋之四論孝,莫讓養兒防老變養兒煩惱安享晚年變風燭殘年

孝為先

第二篇《為政》中有連續四章孔子的弟子問什麼是"孝",孔子在回答中教給學生什麼是"孝",闡明孝的道理,這裡選取三章。孟懿子問的時候,孔子說:“無違。” 即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子夏問的時候,孔子回答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游問的時候,孔子則解釋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三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能讓父母衣食無憂是最基本的,但這還不是真正的"孝",因為這不是簡單的餵養"狗啊馬啊"什麼的,這是侍奉父母,在於一個"敬"字,生前敬死後也是敬,所以通常叫做"孝敬",後面的一個字堅決不能省。

二、孝是一個人品質的本質體現

古今的重孝的人,即使不能功成名就,至少不會身敗名裂。而且,大多數是能成事的。因為孝不僅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更是其它各方面品質的集中體現。對於一個給你生命、伴你成長、傾注心血的父母,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他,可以充分暴露一個人應有的品質。如果你孝順,尊重父母,敬愛父母,那麼就意味著你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你是一個懂得責任擔當的人,你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相反,如果你是一個不孝子孫,那就意味著你是一個白眼狼,你是不願意承擔責任,你永遠都不想長大,或者說你過河拆橋,父母生養了你,把你養大,你就拋棄了他們。這樣的人有什麼信義可言,這樣的人有什麼品德可言,這樣的人有什麼擔當責任可言,這樣的人是不值得交的。

先看看號稱“千古一完人”的晚清中興名臣之首的曾國藩。曾國藩不管做了多大的官,每次寫家書,都對父母噓寒問暖,對祖父更是關懷備至。即使遠在千里,那也是畢恭畢敬啊。每次寫信給父母,開頭總是:“男國藩跪稟父母親膝下”或“男國藩跪稟父親母親萬福金安”,末則寫上“男謹稟”或“男謹呈”。給祖父買了一件真皮襖,還細心的囑咐,怎麼保養這件皮襖,怎麼用著才穿得暖和。

論語淺釋之四論孝,莫讓養兒防老變養兒煩惱安享晚年變風燭殘年

曾國藩是個大孝子

再看看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毛主席從長沙去北京的前夕,還十分掛念在外婆家養病的母親文七妹。他還特地請人開了一個方子寄給舅父,讓舅父好好給母親調理調理。等到第2年回到長沙的時候,他就立馬去探望母親,帶著母親去看病。後來不幸,他的母親去世了。毛主席日夜兼程從長沙趕回韶山守靈,並和淚寫下一篇情義深長的《祭母文》,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深追憶和深深的哀悼。文七妹生前比較信佛,有一次上山的時候,由於身體不好走不動,於是高大的毛澤東將直接把母親給背上去了。

三、看看如今屢見不鮮的社會亂象,如何是養兒防老變成了養兒煩惱,安享晚年變成了風燭殘年

第一部分講到,孔子認為孝重在"敬",讓他們老了活著有尊嚴。另外孔子對孟武伯說:“父母唯其疾之憂。”這才是孝,意思是除了自己生病這種不可避免的事情外,其它的事就不能讓父母擔心了。孔子弟子說“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可是呢?我們多少人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了?我們即使長大成人了還讓父母操著多少心?我們對父母的付出在父母對於我們的付出面前,顯得是多麼微不足道。

這一代的父母承受了太多太多,他們需要給子女上好的教育,需要吃好的穿好了,結婚的時候還要房子要車子。這些在他們那一代是沒有的,他們沒有享受到這些,反而要為自己的子女去掙這些。掙完這些,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外忙著工作,還得幫忙照看孫子一輩。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對待他們?

看看現在的許多怪現象吧!有敗家啃老的,有為了爭老人家產而大打出手,但是對贍養問題則沉默寡言裝聾作啞,最後弄得家庭支離破碎的;更有甚者對父母大打出手,拳腳相向,惡語相向;還有忘恩負義,甚至反目成仇的。真搞不懂這些人到底是怎麼了?

有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事。有一個老人,膝下無子。於是他抱養了一個男孩子。抱養之後,撫養他長大,讓他長大成人,給他娶妻生子。他的兒子又生了4個兒子。也就是說算得上已經有後人了。他兒子的兒子又生了兒子,可以說是兒孫滿堂,4代同堂了。但是,等到他90多的時候,居然沒有人管他了。最後他是怎麼了此一生的呢?聽說是倒在家裡沒有人扶,最後發現的時候已經死了。死後更可氣的是,他的兒子和他的兒子的兒子,和他的重孫子,全部改回了原姓。老人還是絕後了!

現在還流傳著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亂象。父母生前對他們不管不問,父母死後反而對他們風光大葬。不僅是風光大葬,而且是大擺宴席,大張旗鼓,顯然變成了一種顯擺。或是愧疚,或是為了突擊展示一下自己的孝子行為,但是父母生前你幹什麼去了?奉勸那些想不明白的人,好好體會一下這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莫讓養兒防老變養兒煩惱安享晚年變風燭殘年。

論語淺釋之四論孝,莫讓養兒防老變養兒煩惱安享晚年變風燭殘年

子欲養而親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