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故地之機織衛衚衕: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譚家菜”發軔於此

時至今日,譚家菜被完好地繼承了下來,並獲得了新的發展。做為中國官府菜中的一個最突出的典型,譚家菜不僅贏得了許多國內外老饕的讚美,也引起了不少烹飪研究家的興趣。從中國烹飪歷史角度說,譚家菜是一塊活化石,提供了一份研究清代官府菜的最完整而準確的資料。

在廣寧伯街北面,有條已拆除的小衚衕叫機織衛衚衕。該衚衕東西走向,東起太平橋大街,西至真武衚衕,全長278米,明代稱濟州衛衚衕或濟州衛新房,因戍衛京師的濟州衛署在此而得名,清代訛為機織衛衚衕,亦稱集祉街。

京師故地之機織衛衚衕: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譚家菜”發軔於此

曹雪芹祖父曹寅

另說,清代機織衛即皇家織布局位於此地,專供清朝宮廷所使用的布匹,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在此供職。

京師故地之機織衛衚衕: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譚家菜”發軔於此

譚家菜

從清末到上世紀40年代,聞名京城的譚家菜就在這條衚衕裡杯盤羅列香氣襲人。

過去的北京,貴族官僚眾多,他們大多資金雄厚,生活奢侈,對吃頗為講究,高官巨賈們 “家蓄美廚,競比成風”,官府菜逐漸形成。民國初,官府菜尤為興盛,它們選址低調而隱蔽,抑或衚衕裡的四合院,抑或僻靜的公園,抑或是湖邊的一處屋舍——官府菜的選址均是幽靜雅緻之所。

北京的官府菜名貴而典雅,吸引著無數政客文人慕名而來。

京師故地之機織衛衚衕: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譚家菜”發軔於此

譚鑫培

而譚家菜是其中的佼佼者。那時候,北平的大街小巷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私家名廚,勝於菜館”,“戲界無腔不學"譚"(指譚鑫培),食界無口不誇"譚"(指譚家菜)”,就是對譚家菜最大的褒揚。

京師故地之機織衛衚衕: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譚家菜”發軔於此

梁實秋,文學家,也是美學家

據曾經品嚐過譚家菜的文學家梁實秋記載:“譚家在西單牌樓機織衛,普普通通的住宅房子。院子不大,書房一間算是招待客人的雅座。每天只做兩桌菜,約需十天前預定。最奇怪的是每桌要為主人譚君留出次座,表示他不僅是生意人而已,他也要和座上的名流貴賓應酬一番。不過這一規定到了抗戰前幾年已不再能維持。‘談笑有鴻儒’的場面難得一見了……魚翅確實是做得出色,大盤子,盛得滿,味濃而不見配料,而且煨得酥爛無比。當時的價錢是百元一桌。也是譚家的姨太太下廚。”

京師故地之機織衛衚衕: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譚家菜”發軔於此

譚家菜菜品,有人曾借這樣一句古話,來形容吃罷譚家菜燕翅席後的心情:“觀止矣,雖有他樂,不敢請矣。”

別看此處並不引人注目,但很多人卻慕名而來,生意從未冷清過。而且譚家菜每天只做兩桌菜,需10天前預訂。即便價格不菲,但是依然有人願意為了大快朵頤而一擲千金。

要吃譚家菜,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便是無論食客有多大的權位,都需走進譚家門來吃譚家菜。曾有很多名流在京城請客,希望譚家廚師能出“外會”,均遭到拒絕。

譚家菜取粵菜與京菜之長,自成菜系,鹹甜適口,南北均宜,調料講究原汁原味,講求味道鮮美、質地軟嫩,口感醇厚、綿潤、本色,中庸和平。

京師故地之機織衛衚衕: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譚家菜”發軔於此

清湯燕窩

譚家菜有菜品近三百種,以發制烹調海味菜最有名。除黃燜魚翅外,其"清湯燕窩"也頗為獨道。它不採取用鹼漲發燕窩的辦法,雖然那樣發出的燕窩顏色白,量也顯得多,但是營養受到很大的損失。這個菜的做法是:用溫水將燕窩浸泡三小時,再用清水反覆衝漂,非常細心的擇盡燕毛和雜質。待燕窩泡發好後,放在一個大湯碗內,注入半斤雞湯,上籠蒸二十至三十分鐘左右,取出分裝在小湯碗內。再把以雞、鴨、肘子、乾貝、火腿等料熬成的清湯燒開,加入適量的料酒、白糖、鹽,兌好味,盛入小湯碗內,每碗撒上幾根切得很細的火腿絲,即可上桌。此菜湯清如水,略帶米黃色,味道鮮美,燕窩軟滑不碎,營養價值很高。

京師故地之機織衛衚衕: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譚家菜”發軔於此

正因為譚家菜與眾不同,曾有人發出"人類飲食文明,到此為一頂峰"的讚歎

譚家菜也頗為講究美食美器,而且大部分菜品都用精緻的器具分盛,顧客一人一份,這樣的分餐辦法很講究衛生。品嚐譚家菜也非常注重環境,尤其要佈置得室雅花香,讓顧客受到一種古樸典雅的氛圍。

京師故地之機織衛衚衕: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譚家菜”發軔於此

譚宗浚書法

譚家菜又名“榜眼菜”,由清末官僚譚宗浚的家人所創。

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廣東南海縣人譚宗浚,殿試中一甲二名進士(榜眼),故而“譚家菜”又稱“榜眼菜”。譚宗浚一生酷愛珍饈佳餚,他的兒子譚瑑青也承繼家傳,父子均著意飲食並以重金禮聘京師名廚,得其烹飪技藝,將廣東菜與北京菜相結合而自成一派。

京師故地之機織衛衚衕: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譚家菜”發軔於此

私房菜特點

譚瑑青,精於填詞。長期在京居住,與京華詞人,學者,以及粵籍名流,日相往還,為文酒之會。他的夫人又特別會做菜,所以在早期作議員時,經濟寬裕,三天兩頭在家中請客。客人來時,都帶有一、兩樣書畫,來了先在客廳中談論鑑賞,看看每個人帶的東西,品題一番,然後就入座飲宴。後來常去的老朋友們,越吃越愛吃,但又覺得不好意思老是白吃,便大家湊公份,託其代為經營。進而別人請客,也在他家中設宴,同時總給主人送一分請帖。——中國餐飲界的私家會館、飲食沙龍由此發端。

到了三十年代更是名聲大震,當時的政界、軍界、商界、文化界的名流要人,更以用“譚家菜”宴客為光寵,即使提前半月預訂也不嫌遲。京師外的人也要想方設法以品嚐“譚家菜”為快。

近人東莞倫哲如民《藏書記事詩》有一首道:玉生儷體荔村詩,最後譚三擅小詞,家有嬴金懶收拾,但傳食譜在京師。有人做了“譚饌歌”“(譚)翁餉我以嘉饌,要我更作譚饌歌。饌聲或一紐轉,爾雅不熟奈食何。”

京師故地之機織衛衚衕:官府菜、私房菜的代表“譚家菜”發軔於此

彭長海大師課徒

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六年譚瑑青、趙荔鳳相繼辭世,小姐譚令柔主持、家廚彭長海掌灶,繼續經營。一九四九年譚令柔參加公幹,家廚彭長海(紅案)、崔鳴鶴(冷葷)、吳秀全(白案),搬出譚宅,在果子巷經營“譚家菜”。一九五四年,彭長海、崔鳴鶴、吳秀全參加公私合營,“譚家菜”自果子巷遷往西單“恩承居”。一九五七年,“曲園酒樓”併入“恩承居”,自此一居兩菜。一九五八年進駐北京飯店。

在諸多令人嘖嘖稱讚的“官府菜”已隨著歷史的沉浮而消逝的今天,“譚家菜”依然熠熠生輝,以獨特的美食構造,跳躍於人們的舌尖,這不能不說是一件異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