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後的劇情算不算爛尾?

很多人看《三國演義》小說,對於其中描寫的諸葛亮都是十分喜愛的,鞠躬盡瘁,一生都在為了漢室奔波,一直到最後都還是心懷天下,而且諸葛亮又很聰明,外表形象也非常好,自然有很多人喜歡。然而很多人看到諸葛亮死後,對於後面的故事劇情就不太感興趣了,很多人也認為諸葛亮死後《三國演義》就算是爛尾了,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後的劇情算不算爛尾?

諸葛亮死後的劇情其實很精彩,只是作者沒寫好。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被稱為“智絕”(曹操–奸絕、關羽–義絕),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作者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來渲染諸葛亮傳奇的一生,把他寫成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人物,連死都是天命所歸。

然而,正因為如此,秋風五丈原之後,作者羅貫中隨著諸葛亮的去世,他的熱情和興趣大為減退,對於之後的戰事只是簡單敘述,使故事草草收場,讓讀者覺得以後的情節索然無味。

所以不得不說三國演義開篇場面宏大,以黃巾起義爆發為背景,湧現出許多叱吒風雲的人物,但是後期隨著諸葛亮之死,已註定蜀國滅亡,造成作者羅貫中也沒有耐心再講下面的故事了,才導致小說虎頭蛇尾,使後面的情節變得不那麼精彩。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後的劇情算不算爛尾?

其實諸葛亮死後,蜀國又堅持了29年才滅亡的,如果算到三國歸晉也有46年之久,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驚心動魄的故事,比如羊祜和陸抗的“羊陸之交”,諸葛瞻、諸葛尚戰死綿竹,尤其是姜維、鄧艾、鍾會之間鬥智鬥勇,最終三雄同滅的悲劇更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五丈原後的“三國演義”,好比“趙本山”表演結束後的“春晚”。讀者、觀眾,走了一大批。

一方面,三國演義的作者、讀者受傳統正統思想的影響,對蜀漢,特別是對諸葛亮“情有獨鍾”。羅貫中大篇幅描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豐功偉績”,給讀者留下深刻影響,以至於“無諸葛,不演義”,諸葛亮成為很多讀者的粉絲,他的離開,必然會使很多讀者不再繼續讀下去。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後的劇情算不算爛尾?

另一方面,後三國演義中很多原先靈魂人物都“黯然下臺”,書中不再缺乏“超級英雄”,姜維、鄧艾、鍾會,都顯得稀鬆平常,故事情節也平淡乏味,無驚險的戰爭,也沒有一波三折,勾心鬥角的場面,缺乏藝術觀賞性。

如果按照原著 拍《三國演義》,諸葛亮死後的劇情,相信會沒有人繼續觀看。

前半部三國是一種情懷,在這裡,我們可以注意到袁紹、公孫瓚、曹操、孫堅父子、劉備等人的起家史,在這裡除了袁紹、袁術、孫權起家的起點比較高之外,其餘人等都是一部部辛酸的奮鬥史,就連那個惡貫滿盈的董阿肥也不過如此。想當年曹操敗於討董之戰、敗於濮陽、敗於宛城……稍有不慎就會家底敗光;劉備從賣草鞋的出身,文武謀略皆不出色,從河北一路向南,再落腳四川之地,遊遍了大半個中國,其中曲折更是讀著刺激。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後的劇情算不算爛尾?

前半部三國是一部英雄史。在這裡“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一個個英雄豪傑,揮汗於沙場,一個個文臣謀士,奇謀閃亮,我們熟悉的郭嘉、李儒、荀彧、諸葛亮、龐統等人皆是這一時代,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端得十分精彩。

而後半部的三國,論英雄豪傑,有鄧艾、姜維、鍾會、杜預、孫禮等人,文臣謀士,陰險毒辣的計策,絲毫不弱於前半部三國,可是後人記得了總是諸葛亮劉備與曹操等人。

就像秦國自西方蠻夷小國,通過商鞅變法,逐步走向強盛,東出函谷關,與東方六國爭雄,這是一個精彩的故事,至於到了秦國能以一國之力任意欺負六國之時,自然看著沒有什麼意思了。

在後三國之後,三國的疆域基本穩固,他們之間的戰爭都是經過精打細算,拼消耗,其中固然有許多精妙的計謀,但更多體現出國家的實力的對抗,於此同時,宮鬥、政爭也成為主流,三國哪一個也逃不過這個藩籬,且這方面的描寫都十分粗略,自然看著就沒有什麼意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