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来袭,剑指微信、支付宝?背后其实有更深层次含义!

数字化浪潮下,人民币也迎来了升级。

4月16日,各方媒体都发布报道,数字货币将在深圳、雄安、成都、苏州四个试点城市测试。

这也是在印证了前几天疯传的数字化货币的内测图片确实是有依据的。


央行数字货币来袭,剑指微信、支付宝?背后其实有更深层次含义!

先来普及一下央行数字货币的概念,央行数字货币的英文简称叫做"DC/EP",DC=digital currency就是数字货币,EP=electronic payment则是电子支付。

货币数字化,又涉及电子支付,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央行此举旨在抢占支付宝和微信的第三方支付份额,但笔者要告诉大家的是,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虽然移动支付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蛋糕,但央行似乎也没有必要对国内的移动支付巨头们进行降维打击。总结来说,数字货币代替的就是M0,其功能和属性与纸币相似,只不过形态是数字化的。(按计划,今后两到三年时间,全国会有30%至50%的M0被央行数字货币替代,基本实现央行数字货币全国范围推广)

而两者更为本质的区别是,数字货币是央行发行的负债,具有法偿性,微信和支付宝支撑的支付体系是建立在传统存款的基础上的。

至于央行为何有如此举动,其实是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考虑。

早在我国之前,瑞典、日本、英国、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都已经在考虑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并且也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以瑞典为例,2013年,瑞典取消了最大面值的纸质钞票,随后,纸钞使用量也随之下降,而瑞典央行为了避免失去对本国货币的控制权,早在2016年11月就提出计划推行法定数字货币E-Krona。

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之后,也使瑞典成为了第一个无现金的国家。


央行数字货币来袭,剑指微信、支付宝?背后其实有更深层次含义!


大家都知道,在货币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许多次的迭代,就目前来看,纸币虽然携带方便,磨损率也是较实物货币低,但也不可能避免其所固有的发行成本。

而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虽然发行数字货币也需要成本,但和纸币比起来,成本还是要小一些。(就像移动支付对纸币使用的取代一样,也是更加有效率的)

另外,由于传统货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非法融资等风险,DCEP可以大大降低这些风险。同时,数字货币也有助于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毫无疑问的是,这次疫情对于货币数字化进程的加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除了上述两点原因之外,发行数字化货币更为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抢占先机。

为什么这么说,在这给举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

前几年,美国制裁伊朗,非常关键的举措就在于禁止了伊朗用美元做贸易结算,这还不够,当伊朗开始用欧元或日元结算,走SWIFT的国际结算系统时,没想到美国把伊朗的SWIFT通道也给切断了。

这使得伊朗和欧洲的生意都没法做了,随后,伊朗和欧洲只好联合起来另起炉灶,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清算系统。


央行数字货币来袭,剑指微信、支付宝?背后其实有更深层次含义!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先手一步,也是避免在以后的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毕竟疫情过后,我们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困境。

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后的未来,我们会见证人民币的历史变革,区块链技术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