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何会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

北宋为何会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

北宋王朝从建立到结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在我国古代历史记载中,更是一位非常传奇的开国之君。他身为后周名将屡立战功,被人誉为后周的“国之栋梁”。

但是在公元960年这位后周的大忠臣,却在后周诸将的怂恿下,通过“黄袍加身”这种戏剧化的方式,开创了国祚长达167年的北宋王朝。

如果算上南宋国祚前后大约320余年。他在创立北宋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动荡局面,并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统一局面。

北宋为何会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

在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为了稳固政权,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这其中以政治方面的改革最为突出,通过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至此北宋王朝正式开启了“文人治国”的新篇章。

“以文立国”或者“文人治国”根本思想,最高的追求其实就是“天下大同,人心无恶”。这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乌托邦”思想,在北宋初年开始实施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以文立国”国策的形成与确立

北宋王朝建立或者说北宋与后周政权交替,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史中,最具典型色彩的政权交接形式。既没有大动干戈也没有伤及后周宗室性命,确切的说这是一次以“和平”方式为基础的政变。而这次政变的主角就是,赵匡胤与后周恭帝柴宗训。

为了能够避免这种武将逼国的悲剧重蹈覆辙,赵匡胤在北宋建立之后,就开始着手整理武将队伍,其中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杯酒释兵权”。通过这次事件赵匡胤将兵权与财政大权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北宋为何会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

笔者认为这个政策的确立,不仅加强了北宋的中央集权,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降低了“武人乱政”的局面出现。

最重要的是确立了重文轻武、“以文立国”的国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文人治国”体制与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步一巩固“以文立国”国策,宋太祖赵匡胤将“科举”,作为北宋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这种制度可以使一些没有政治背景的人进入庙堂,这对于削弱旧贵族的势力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

北宋为何会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

其实,笔者认为赵匡胤的种种做法和改革政策,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武将的权利,或者说大大减弱武将参与国家政治的影响力。

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以宋代周”的悲剧再次上演。同时,在这个过程也确立了“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

无论是“以文立国”还是“重文抑武”,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树立文官政治集团的权威。同时,不断打压武将集团的权利和影响力。在这个基本国策的影响下,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宋朝的文官地位就一直高于武官。并且还出现了“军无常帅,帅无常军”的局面。

北宋为何会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

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的发展史上,除了宋朝几乎找不到以“文官”为中心的政体。“以文立国”国策的出现,既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同时也与宋朝统治者的个人经历、以及主观思想都有极大关联。

宋太祖认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宋太祖赵匡胤还下达了“不杀士大夫”的诏令。

“以文立国”国策对北宋的政治影响

1. “以文立国”初期的积极影响

在当时的北宋文人任中央或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而武将的地位、待遇、政治影响力等,根本没有办法和文官相比。尤其是在宋太祖、太宗、真宗时期,“以文立国”被当做一项基本国策大力推行。

尤其是北宋真宗统治时期,“重文抑武”的风气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宋真宗曾亲自执笔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

北宋为何会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

宋真宗提倡的“择儒臣有方略者统兵”,让武将逐渐远离了宋朝的政治中心。笔者认为此时的北宋武将不仅仅是政治不得志,而且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以“兵变”谋取后周江山的宋朝,为了避免后世子孙受到如此待遇,而对武将大加抑制不得不让人唏嘘。

北宋统治者对文官集团的重视,在初期的时候确实为国家政治做出了一定贡献。尤其是一些文官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尤其是他们的“忠君”思想,为北宋皇权统治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2. “以文立国”后期的负面危害

但是在宋仁宗时期,文官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控制,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文官的权利在达到顶峰的同时,一些因“文人治国”而出现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君子党”,在北宋初年的政坛上不停的党同伐异。

这不仅让当时北宋的文官,形成了一种依附党派和权贵的作风。同时,各个“党派”为了自身政治集团的利益,不断倾轧并形成了一种“非黑即白”的错误做法。简单的说就是“非我党羽,皆可诛之”。

北宋为何会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

文官相争阶段的北宋政治一片混乱,统治者虽然对“党派”之争深恶痛绝,但此时已经逐渐壮大起来的文官集团,大有反噬统治权利的趋势。

因为政治方面的混乱,导致当时政治、经济甚至军事都出现了问题。

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更是深受其害,文官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断的提出变法和改革。而这些貌似可以改变国家命运的变法以及改革,由于反对派从中作梗最终都宣告流产。

朝令夕改的各种政策,不仅让老百姓摸不到头脑,甚至还耽误了最重要的农业生产。

北宋为何会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

此时“以文立国”的基本国策,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并将北宋王朝拖入了内忧外患的泥潭。笔者认为任何国策或者改革,都应该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发展需求,才会有效避免出现难以遏制的后果。

北宋“以文立国”的经验教训

文人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识文断字、通晓古今。无论在社会教育还是国家政治方面,都能够承担起相关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无论是普通人文还是文官,由于其阶级属性的局限性,一旦从政之后就会出现很多弊端。

尤其是熟读孔孟之书的文官群体,他们多以“道德君子”自居,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自负的心理。在政治活动中就很容易“结党营私”,而北宋的“重文抑武”国策,不仅将文人推上了政治舞台,同时,也给了他们体现劣根性的机会。

北宋为何会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

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宋“以文立国”的基本国策,从一开始的“忧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政治抱负。

到最后的“朋党”之争并最终演化为误国误民的祸患。就可以肯定的说“以文立国”确实存在一定弊端。

结 语

笔者认为北宋“以文立国”的基本国策,之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倒行逆施的现象。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符

“天下大同,人心无恶”的思想很丰富,但现实往往都比较残酷。

当“以文立国”与北宋统治阶级的利益出现分歧,并且文官相争影响了政局稳定的之时,相信当时的北宋皇帝就已经意识到了,“以文立国”与武官主政的性质基本雷同。他们虽然属性不同但争权夺利的本质却一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以文立国”,其实也是北宋过早覆灭的根本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二力《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与文官政治的形成》

2.王军营 《浅议北宋中期文人谈兵社会风尚与“崇文抑武”国策的影响》

3.杜桂英 《北宋前期的都部署》

4.郭文佳《对外战争的失败与北宋的军事制度——兼谈消极防御的传统国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