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日記12·我為黃小米儲備的育兒經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不怕生孩子,但害怕教育不好孩子。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覺得對我們即將成為父母,或者已為父母的人都有深刻的意義,在這裡分享給大家,其實也是寫在這裡提醒我和小米爸爸如何儘可能的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擔心以後作為父母,關心則亂)。

水清的文章《民國四姐妹·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富養孩子》中主要講述了安徽合肥“四姐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以及張充和在民國這個相對艱難的社會中成長為思想獨立的新女性的一些家庭因素。其中主要有幾個點值得我們思考,在此引用來與大家共勉。


孕期日記12·我為黃小米儲備的育兒經

第一、眼界和格局,是富養的基礎。

作為準父母,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研究小寶寶的名字,我和小米爸爸也是其中一員。作為這四姐妹父親的張武齡也是一樣,在起名方面他也很有講解,沒有給小孩取花草明豔的名字,而是讓每個女兒的名字都帶了“兩條腿”,他希望女兒能夠走出閨閣,依靠自己的力量走的更遠。從起名方面,就看到了張武齡作為父母的眼界。

說到格局,張武齡希望小孩有高尚的志趣,對於沾染惡習也是深惡痛絕。我們作為父母,一些小事的把控,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效果,張武齡就是這樣。水清文章中寫到,有一年除夕,張武齡撞見孩子們正和眾人一起丟骰子,玩骨牌,每盤幾分錢的下注,來藉此消遣。張武齡就因為這個事勃然大怒,把孩子們狠狠的批評了一頓,自此,張家子女再也不沾染這些所謂的“怡情”小賭,將眼光放置於看書、習字、崑曲中。不以錯小而不教導,這亦是我們初為父母需要學習的。

第二、優質陪伴和習慣養成,是富養的核心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一定是來自一個有問題的家庭。”

這個鍋有點大,不想背,所以先做好自己吧。張武齡自己潔身自好,吃喝嫖賭、吸菸、嗜酒等紈絝子弟的惡習,他從不沾染。他唯一的愛好,便是讀書。

文中:“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讓我印象深刻,作為父母,是小孩學習的第一標杆。

這四姐妹因為受了飽讀詩書的父親的影響,潛移默化之中,孩子們也養成了愛看書的好習慣。他悉心培養女兒們的良好習慣,儘量讓她們挖掘自己的愛好,讓她們接觸這個世界的觸手伸得遠一點,再遠一點。張武齡也很注重對子女們的優質陪伴。孩子們在看書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會找父親答疑解惑,觀點不同時便會圍坐在一起熱烈討論。他還常同孩子們分享學習心得。他會分享自己寫的打油詩,也會敘說自己年少時候的故事。父親的以身作則和優質陪伴,讓孩子們深深地愛上了學習。

作為父母,我們不希望小孩吃自己小時候的苦,比如我小時候沒有鞋子穿,所以長大後報復性的買鞋子。沒有父母願意孩子在物質方面吃苦,於是傾盡所有,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明明只是工薪家庭,卻讓孩子滿身名牌;明明月薪只有五六千,也要砸鍋賣鐵讓孩子讀著貴族學校,手裡揣著最新款手機。我能理解文中說到的這種心態,因為我以前也覺得在物質方面無條件滿足孩子就是富養,殊不知,這種超越自身經濟條件的富養,只會害了孩子。

真正的富養不只是物質方面的富有,父母的優質陪伴和習慣養成,才是富養的核心,才是最有價值的富養。

第三、讓孩子有主見,是富養的關鍵


孕期日記12·我為黃小米儲備的育兒經


紀錄片《鏡子》中有一個女孩,小學六年級便輟學一年。

他的父親希望女兒實現理想,但當教育諮詢師追問他女兒的理想時,他卻語焉不詳:“她的理想,還要慢慢去糾正,去糾偏。”諮詢師不客氣地說:“那你說的理想,只是你所期望她完成的理想,說到底,就是你自己的理想。”現在有很多父母,打著“愛孩子”、“我是為你好”的旗號,控制著孩子。他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剝奪孩子的一切快樂,卻從來不去聆聽孩子的想法。有人認為這是缺乏了“愛的認知”的教育:我愛你,所以我要控制你;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的一切必須由我來規劃。長此以往,孩子愛的能力被異化,自我被扭曲,甚至被毀滅。這一生,還有何意義?

在教育子女方面,張武齡卻給了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四姐妹深受父親張武齡的影響,都十分喜愛讀書,鍾愛崑曲。瞭解到孩子們的興趣後,張武齡十分支持。他常年包下戲園的一整排座位,帶著全家老小去欣賞崑曲;他也曾為女兒們請來蘇州全福班的尤彩雲,來教她們唱戲。四姐妹中最迷崑曲的是大姐元和。她常做編輯,寫好詞後把角色分配給弟弟妹妹們,在家裡搭起班子來唱戲。家裡的這番熱鬧,張武齡也常會跟著來欣賞。他自身雖有一套崑曲的鑑賞模式,然而對於子女的表演,卻從不橫加干涉。他深知,孩子遇事要有主見,要努力讓自己成為思想獨立的人。一味人云亦云隨大流,只會讓自己泯然眾人;敢於提出自己見解的孩子,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平日裡,張武齡也並不會將孩子們一味地囚禁在書本中,他深諳“讀書之道,一張一弛”的道理,經常讓她們在院子中盡情玩耍。充和過了適婚年齡,張武齡也是順其自然,從未對她進行勸說。

所以說優秀的父母,都是子女生命中的擺渡人文中提到,孩子因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但並不是因我們而生。所以我想著以後作為父母,不期待能夠給子女留下萬貫家財,但是需要給子女留下能夠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的技能。

文章到此,我想說,現在社會中所倡導的富養孩子,更多的是富養孩子的品行,人格,能力,而不單純是物資。

部分內容摘自——《十點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