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攤上的熱乾麵,真實熱情的武漢人

小攤上的熱乾麵

武漢人說,熱乾麵代表武漢人細膩而粗狂的性格和武漢兼容幷蓄的文化。如今熱乾麵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上。

小時候在武漢,上學之前的早餐常常就是一碗熱乾麵,武漢把早餐叫做“過早”。每次,我都把“過早”當做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武漢的早點攤多,也很豐富,有豆皮、燒麥、粉、芝麻球、熱乾麵、油條、面窩等。

走到熱乾麵攤前,“老闆,來一碗熱乾麵”,老闆手抓熱乾麵放入漏勺,再將漏勺放入熱水中,來回晃幾下,將面倒入碗中,加入蔥、姜、鹽、醬油、醋、芝麻醬等各類調料,一碗熱氣騰騰的熱乾麵就好了。

吃上一口,濃濃的芝麻醬味直衝味蕾,頓時覺得吃早餐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

長大後,因工作原因來到北京,每當想念熱乾麵,只能吃超市包裝的那種,味道和武漢小攤上比起來,差遠了。每次回武漢,仍舊會到武漢的早餐街上尋找熱乾麵的味道。

小攤上的熱乾麵,真實熱情的武漢人

剛出爐的熱乾麵


熱乾麵的前身是“切面”

武漢人說,熱乾麵代表武漢人細膩而粗狂性格和武漢兼容幷蓄的文化。如今熱乾麵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上,“熱乾麵”申遺,無疑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挖掘熱乾麵背後的文化內涵。

1930年前後,一位食販在關帝廟附近做小生意,主要賣湯麵和涼粉。一日,天氣炎熱,這位食販將尚未售完的面煮熟瀝乾,卻不小心將油潑到面上,食販無奈,只得將面拌勻。次日,食販將其放入水中微燙隨即撈起瀝乾,放入調料,頓時面香和醬香四溢。路人問店家,“這是什麼面?”店家也沒多想,“熱乾麵”。

幾年之後,一家“蔡林記”熱乾麵館在中山大道開業,其創始人繼承了那位食販的制面技藝,將熱乾麵的食文化傳承至今。

精工細作,真材實料

清朝《漢口竹枝詞》就有記載:“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餐飯可忘。 切面豆絲幹線粉,魚餐圓子滾雞湯。”詞中所載“切面”,是熱乾麵的前身,即為防止面變質而在麵條中加入食用鹼,是我們現在俗稱的鹼面。熱乾麵用料中所用的面也是食用鹼面。

武漢正宗的熱乾麵在調料上也有講究:蔥,在鹽水中泡10至15分鐘;胡蘿蔔,用醬油、鹽、五香粉、尖辣椒醃製4之5天,再用紗布擠水,切丁備用;胡椒必須用白胡椒;芝麻醬必須用油來調和。這些細節都決定了熱乾麵的口感。

小攤上的熱乾麵,真實熱情的武漢人

用調料拌過的熱乾麵


熱乾麵創始人蔡明緯的兒子蔡漢文先生說,“精工細作,真材實料”。武漢的熱乾麵,沒有什麼技巧,全憑著真實和武漢人的一腔熱情,將熱乾麵和武漢的麵食文化傳承至今。

#我,無條件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