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的構成及其他

遣唐使的構成及其他

吉備(真備)大臣入唐繪卷


遣唐使的構成,包括下列四等官員:大使一人,副使一至二人,判官四人,錄事四人。其下的隨從人員包括下級官吏、技能之士、船員、留學生等。遣唐使雖是外交使節,但實際上是按律令制下的官府規模組建的一套有專職的政府機構。大使是相當於四位官的官員,副使是相當於五位官的官員。關於大使和副使的選任,一般以著名的學者和文人較多常見。遣唐使除大使、副使之外,隨行人員也相當之多。關於四等官以下人員的構成,《延喜式》大藏省式中有詳細記載,其構成為:

第一類人員包括史生(史記)、雜使、傔從(隨從)等下級官吏;

第二類人員在各方面輔助遣唐使,包括譯語(翻譯)、新羅及奄美等語翻譯、主神(又稱神主,為神道教的祭司)、醫生、陰陽師(負責周易占卜和天文觀測)、卜部(占卜師)、射手、音聲師(採取集體行動時用音樂發送信號的樂隊長)等;

第三類是船舶的管理人員,包括知乘船事(船隊總管)、船師(各船之船長)、船匠(船舶木工)、柁師(舵手之長)、挾抄(舵手)、水手長、水手(划船手)等;

第四類是學問、文化的傳達人員,包括留學生(長期留學生)、學問僧(長期留學僧)、請益生(短期留學生)、還學僧(短期留學僧);

第五類包括各類技能之士,有音聲師(樂師)、玉生(玻璃類製作工人)、鍛生(鍛冶鍛金工)、鑄生(鑄造工)、細工生(木工)等。


遣唐使的構成及其他

學問僧空海像

留學生和學問僧中在唐待了二十至三十年的不乏其人。請益生與還學僧學習一年即與遣唐使一道歸國,音聲師和其他技能之士不僅是在遣唐使往返過程中的勞作者,也是在唐學習最新技能的一種技術型留學生。

在任命遣唐使的四等官及其隨行人員的同時,其所乘船舶也開工營造。天平時期,船舶由近江、丹波、播磨、備中奉命建造。天平寶字和寶龜年間,造船則由安藝國承擔。

遣唐使一行在完成一系列的儀式與宴會後,就到了在難波(今大阪)登船出發的時刻。每船大概一百二十至一百六十人不等,大使、副使分乘第一、第二條船並負責指揮,各位判官則分乘第三、第四條船並負責指揮。在難波起航後,一行人員遂向西橫穿瀨戶內海,並朝著博多港行進。

一般認為,前期遣唐使的平均規模是兩艘船,一百二十人。去唐的航路一般經由北路,即先從北九州的博多啟程,經壹岐、對馬,沿朝鮮半島西海岸北上,橫渡黃海,在山東半島登陸,然後由陸路向都城長安進發。由於北路沿朝鮮半島前行,安全性較高,但耗時日久,而且沿途不能缺少百濟與新羅的幫助。

後期遣唐使的規模較大,由四艘共有五百到六百人左右的船隻組成,因此遣唐使船又被稱為“四艘之船”。遣唐使人數的大增,當是由於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留學生、學問僧以及各種技能之士。這一時期,航路改走南路。即從博多出發,經五島列島,然後直接橫渡東海,並抵達長江(揚子江)沿岸。改行此路後,雖然航海天數減少很多,但危險性較高,常有人遇難。改道南路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由於與日本關係密切的百濟的覆亡,而在進入奈良時代後,日本又與統一朝鮮半島的新羅關係惡化,遂導致沿北路前行頗顯困難。

數百號人的遣唐使一行行抵唐朝後,而其中獲准入京的只有數十號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唐政府要負擔他們在中國滯留和旅行的花費,另一方面是唐政府為了要防止信息情報的外傳。獻於唐朝皇帝的除了國書之外,尚需一同進獻朝貢品。據《延喜式》大藏省式載,正史中所載稱為“國信”、“國信物”的包括“銀大五百兩,水織絁、美濃絁各二百匹,細絁、黃絁各三百匹,黃絲五百絇,細屯綿一千匹”等。其中銀產於對馬,美濃絁是美濃國特產的巾廣之絁,細絁是一種炫目的優質絁,細屯綿是上等的絲綿。除正貢之外,尚有“別送”,即額外奉送的,亦即正史中所稱的“別貢物”,包括“彩帛二百匹,畳綿二百帖,屯綿二百匹,紵布三十端,望陀布一百端,木棉一百帖,出火水精十顆,瑪瑙十顆,出火鐵十具,海石榴油六鬥,甘葛汁六鬥,金漆四鬥”等。畳綿是一種平滑的席墊狀的絲綿,屯綿是一種較厚的絲綿,紵布指的是麻布,望陀布是出產於上總國望陀郡的一種優質麻布。出火水精是一種水晶鏡,瑪瑙出產於北陸、山陰地區,出火鐵指的是打火時使用的一種鐵。金漆指的是人參木或是鷹爪木等樹的脂液,塗於金屬上可以防鏽,在武器製造中不可缺少。

遣唐使向唐朝皇帝進獻貢物後,皇帝會予以回賜。皇帝回賜遣唐使的回賜物包括哪些物品,史料中並無記載。但唐朝回賜予新羅、渤海的物品包括錦、綾等高級織物和金銀器等。東野治之據此推測,唐政府回賜日本遣唐使的可能也是同樣的物品。正倉院中保存下來的物品中可能就有一些唐朝皇帝的回賜品,如唐制的錦、綾等絲織品,鹿紋金銀花盤等。


遣唐使的構成及其他

正倉院藏 赤紫地水波魚鳥紋纈絁


遣唐使的構成及其他

正倉院藏 花樹獅子人物紋白橡綾


遣唐使的構成及其他

正倉院藏 鹿紋金銀花盤

遣唐使的構成及其他

宮內廳藏 孝明天皇袞衣


從奈良時代後半期至平安時代初期,唐化不止是儀式、文化,整個社會莫不盡然。例如天皇禮服改用中國的袞冕十二章,天皇尊號、諡號也該為唐式的漢號等。這種變化的背景是,整個社會逐漸從迷信神話及巫術的時代中擺脫出來。


- 完-

亞洲考古發佈(Asian archaeology)

來源 丨樂浪公新浪博客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