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氣韻”尤如人的“氣質,你瞭解多少?

氣韻,是書法審美的範疇之一,指書法中的生氣、氣勢、韻味、韻致等,是書家擷取節奏化、韻律化的意象,又化入自我,並通過線條的律動傳達出來的節奏,使欣賞有者一種音樂感,一種味之無窮、想象豐富的美感。如杜牧 《張好好詩卷》。

中國畫論中有謝赫的 “六法”,居首一法即是“氣韻生動”。書法審美也以氣韻之有無、高下、厚薄而分判。而書法作品以得氣韻,氣韻生動、高逸為上。劉熙載 《藝概》評王右軍書法,除了從 “力”著眼,還從 “韻”上品評,認為 “韻高千古”。

包世臣書法

書法之“氣韻”尤如人的“氣質,你瞭解多少?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述學》謂張裕釗書法: “高古渾穆,點畫轉折,皆絕痕跡,而意態逋峭特甚,其神韻皆晉、宋得意處,真能甄晉陶魏,孕宋、梁而育齊、隋,千年以來無與比”;鄧石如書法“臨南北碑最多,故其氣息規模,自然高古”。在碑刻方面,康有為也多從氣韻方面品評剖視。他曾讚揚《雲峰山石刻》“體高氣逸,密緻而理通,如仙人嘯樹,海客泛槎,令人想象無盡。若能以作大字,其穠姿逸韻,當如食防風粥,口香三日也”,而《龍藏寺》碑則秀韻芳情,馨香溢時;然所得自齊碑出。齊碑中《靈塔銘》、《百人造像》,皆於瘦硬中有清腴氣”。葉昌熾也曾評唐碑的氣韻有一變化過程,他說: “唐碑至會昌 (武宗年號,引者注) 以後,風格漸卑,氣韻漸薄。”(《語石唐十四則之十四》)臨書也講究氣韻,如清代梁生說: “臨歐不慮飄,恐不韻; 臨褚不慮靈,恐不實。”(《承晉齋積聞錄·學書論》)

鄧石如書法

書法之“氣韻”尤如人的“氣質,你瞭解多少?

然而懂得藝術中的氣韻,能的書法中的氣韻,是不容易的。康有為曾明確地說: “夫藝業唯氣息最難。”( 《廣藝舟雙楫》)氣息,即是氣韻、神韻的問題。包慎伯(包世臣)是位清代著名的書家、書論家,他師承鄧石如,提倡北碑,開闢書法新途徑,對咸豐、同治年間的書風頗有影響,其撰《藝舟雙楫》為書學名著,影響深遠。但是康有為還評說包氏對於神韻、對於鄧石如的氣韻也未曾說到,只是從點畫上研究,“慎伯僅求之點畫之中,以其畫中滿為有古法, 尚未知其深也”。 清代的趙撝叔 (趙之謙)是卓越的書法名家,但康有為尖銳地批評他: “趙撝叔學北碑,亦自成家,但氣體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盡為靡靡之音,則趙撝叔之罪也。”( 《廣藝舟雙楫》)而康有為自己學書經歷,是“熟極於漢隸及晉、魏之碑者,體裁胎息必古,吾於完白山人得之”、“用墨浸淫於南、北朝而知氣韻胎格”。康有為之說或許可為書法家提供某些啟示。

鄧石如書法

書法之“氣韻”尤如人的“氣質,你瞭解多少?

現代美學家、藝術家對於 “氣韻”又是如何理解呢?宗白華說:“氣韻,就是宇宙中鼓動萬物的 ‘氣’的節奏、和諧。繪畫有氣韻,就能給欣賞者一種音樂感。”他又引五代荊浩 《筆法記》中解釋 “氣韻”的話: “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遺不俗。”宗白華對此進行現代的詮釋: “這就是說,藝術家要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取出對象的要點,同時在創造形象時又要隱去自己的筆跡,不使欣賞者看出自己的技巧。這樣把自我溶化在對象裡,突出對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為典型的形象了。這樣的形象就能讓欣賞者有豐富的想象餘地。所以黃庭堅評李龍眠的畫時說: “ ‘韻’ 者即有餘不盡。”(《藝境·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書法作品之氣韻,是一種節奏、韻律,是書法家通過自己的慧心把節奏化、韻律化的自然又從書法藝術中表現出來,使書法中一點、一畫有節奏,一字結構有節奏,以及行有節奏,篇有節奏,是節奏、韻律化的 “小自然”。在節奏、韻律中傳達出生氣、氣勢、有韻味、韻致,欣賞者從中獲得一種音樂感,聯想豐富,體味無窮。張旭就是聽見鼓吹的音節,看到舞蹈的姿勢,並與行筆往來的輕重疾徐理通神會,從而表現出這種節奏和韻律之美,從而體會到其書法作品中的氣韻。

雲峰山石刻

書法之“氣韻”尤如人的“氣質,你瞭解多少?

杜牧 《張好好詩卷》

確實,書法和樂舞相似,是無聲之樂、有形之舞。書法線條的上下曲止、延伸斷續,也如旋律、和聲、節奏等音響結構喚起美感,表達感情。而書法中線條的翩翻的波磔,波動的韻律,也如舞姿的變動,抒發出情志。沈尹默就說過: “不論石刻或是墨跡,表現於外的,總是靜的形勢,而其所以能成就這樣形勢,卻是動作的成果,動的勢。今只靜靜地留在靜的形中,要使靜者復動,就得通過耽玩者想象體會的活動,方能期望它再現在眼前,於是在既定的形中,就會看到活潑地往來不定的勢。在這一瞬間,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還會感覺到音樂般輕重疾徐的節奏。凡具有生命的字,都有這種魔力,使你越看越活。”( 《歷代名家學術經驗談輯要釋義》(一))

趙之謙書法

書法之“氣韻”尤如人的“氣質,你瞭解多少?


在古代書家那裡,書法審美講究的 “氣”,又有“內氣”、“外氣”之分。“內氣”是從一字有氣勢、有韻味而言,“外氣”是指字與字、行與行乃至整幅作品聯絡照應得有氣勢、有韻味而言。內氣要使每字有氣勢、韻味,就要在點畫之間巧施匠心,將其疏密、輕重、肥瘦等調停和諧,錯落有致。外氣要使一幅作品有氣勢韻味,就要有更高的藝術手腕,純熟地運用書藝辯證法,安排其虛實、疏密、管束、承接、映帶、錯綜等。正如清代蔡和在《學書要論》中雲: “一字八面流通為內氣,一篇章法照應為外氣。內氣言筆畫疏密、輕重、肥瘦,若平板散渙,何氣之有?外氣言一篇虛實、疏密、管束、接上、遞下、錯綜、映帶,第一字不可移至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至第一行。”這是一種高超技法的操縱、駕馭!

趙之謙書法2

書法之“氣韻”尤如人的“氣質,你瞭解多少?

古代書家講 “氣”,又往往是 “精氣神”聯言。蔡襄說: “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 《論書》,見 《蔡忠惠公集》)清朱和羹《臨池心解》:“作字以精、氣、神為主。”這是書藝風采神韻的一個因素,必須在書法中顯示生氣、顯示一種生命的律動。因此書法審美中 “氣”又與 “骨氣”相聯。劉熙載說: “書之要,統於 ‘骨氣’二字,骨氣而曰洞達者,中透為洞,邊透為達。洞達則字之疏密肥瘦皆善。”這也可以同書法審美範疇“神采”等溝通並觀。

書法中還講究“墨韻”,指墨的神采、韻味。濃墨欲其活則墨彩豔發,氣韻深厚;淡墨要欲其華,神采煥發,也要得元氣淋漓。這也需要高超技法,以及辯證地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