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缥缈,琅琊王氏家族仍以书法为传承,为“美”做最后的见证

唐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宰相山东琅琊王方庆献出包括王羲之在内数代祖先的真迹合集十卷本给武则天。武则天得献墨宝却命宫中制摹本后归还王家。唐内府《万岁通天帖》十卷摹本现存一卷,是最接近真迹风格的唐摹本。

乱世缥缈,琅琊王氏家族仍以书法为传承,为“美”做最后的见证

唐摹王羲之 门书翰卷(万岁通天帖)  辽宁省博物馆藏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万岁通天帖》已不完全,此帖卷末有宋代岳珂的跋文,岳珂提到最初王方庆呈献给武则天的家族墨宝一共有十卷,包含王导以下王氏家族一共二十八个人的墨迹。岳珂也特别详细纪录在宋代就已经佚失的部分,其中包括有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洽,九代祖王珣,八代祖王昙首,七代祖王僧绰,六代祖王仲宝,五代祖王骞,以及王方庆的高祖王规,曾祖王褒,一共九代九个人的作品。

乱世缥缈,琅琊王氏家族仍以书法为传承,为“美”做最后的见证

唐摹王羲之 门书翰卷(万岁通天帖)  辽宁省博物馆藏

从岳珂的跋文来看,《万岁通天帖》的价值不只在其中有赫赫有名的王羲之、王献之的墨宝,更值得重视的应该是《万岁通天帖》完整呈现了王氏家族从东晋通过宋、齐、梁、陈、隋,一直到入唐将近三、四百年间书法风格的演变。

王氏一族,人才辈出,可以在如此长的数百年间传承书法,没有中断,或许是阅读《万岁通天帖》时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

东晋至隋唐统一,经历三百多年南北朝分裂。南北朝不只是“五胡乱华”,数百年间,烽烟四起,人命如草,生灵涂炭,正是流离颠沛的年代。在那一时期,朝代兴亡,野心政客彼此争斗,政权迭起,时间都不长久。像萧道成建立的南齐,国祚仅仅二十二年。可以想见那个狼子野心争霸斗胜的年代,信仰道德如何彻底被贬抑嘲笑。

乱世缥缈,琅琊王氏家族仍以书法为传承,为“美”做最后的见证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 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 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王献之《廿九帖》

一个家族,能够在这样的乱世,通过人性败坏仍相信文化是长久可以传承的理想,相信手写的墨迹斑斑可以传递美的生命信念,《万岁通天帖》的存在,彷佛是在为“美”做最后的见证。

王氏家族在永嘉之乱(311年)遭遇国破家亡,从北方向南逃难时,房宅、田产、甚至连亲人,一切贵重之物都带不走,据说王导渡江时,袖子中放了一卷钟繇的《宣示帖》。书法史上津津乐道这一件故事,以为王氏家族重视书法的证明。但是,王导珍藏在袖子中的,或许并不只是一卷书法名作,而是在大乱来时胸怀着自己心中笃定的文化信仰吧。

乱世缥缈,琅琊王氏家族仍以书法为传承,为“美”做最后的见证

一日无申只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晚当故造迟叙。诸惟不。 王志《一日无申帖》

王羲之在《丧乱帖》说的“丧乱之极”并不只是人仰马翻的战乱表象,而是一个时代丧乱到可以刨挖他人祖坟,可以尸骸满街丢弃,可以随意践踏蹧蹋生命。王羲之“号慕摧绝”,是因为看到人性被彻底摧残。王羲之“痛贯心肝”,是对生命价值彻底的幻灭。面对人性信仰全盘的崩溃瓦解,他不断用“奈何,奈何”诉说自己绝望无助的伤痛悲哀。

乱世缥缈,琅琊王氏家族仍以书法为传承,为“美”做最后的见证

得柏酒等六种、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费、深劳念慰、王慈具答—— 王慈《柏酒帖》

然而,在那样的年代,一个家族担负起了稳定南方的责任,从王导辅佐东晋王室建国,到下一代,下下一代,在偏安的岁月,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吟诵诗书,可以走在云淡风轻的山水中,可以与亲友倘佯周旋,可以书信往返,可以写出优雅安静的心事,可以相信文化的力量更大过于政权,可以通过一次一次朝代兴亡,相信有更长久的东西,因此传承着没有中断的文化理想,传承着生命价值笃定的信念,传承着美,传承着生命之爱。

阅读残缺不全的《万岁通天帖》,或许可以对颠沛流离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更深刻的领悟。

内容整编自:蒋勋《万岁通天帖(三)》《紫禁城》2010年11月刊,感谢作者及杂志提供资料,如有问题私信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