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遭贬谪,写《小石潭记》,200多字都在围绕一个“清”字

柳宗元一生崇尚儒学,素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贞元年间“二王八司马”革新失败,使他

一贬再贬、远谪边地。仕途从此一蹶不振,完全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希望。妻子亡故,不得已而续弦了一位农家姑娘,尤其是他生性敦厚内向,“不合于俗”,无知音可觅。为了排遣心中郁结,他“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柳宗元遭贬谪,写《小石潭记》,200多字都在围绕一个“清”字

柳宗元

人生的惨淡、性格的深沉,使他无法以闲情雅致纯客观地欣赏山水之美,描绘山川之丽。他自我吟唱:“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参之《离骚》以致其幽”,是他为文最好的注脚,严羽认定:“唐人唯柳子厚深得骚学。”《小石潭记》的自然山水和《离骚》中的芳草香兰一样,对于作者都不是冷漠的存在而是亲切的知己。

柳宗元遭贬谪,写《小石潭记》,200多字都在围绕一个“清”字

小石潭

作者不是用笔去描绘大自然,而是用整个的心灵和大自然倾谈。因为欣赏这石潭风光的唯有痛苦的柳宗元,能够给他以慰藉的也只有这冷落寂寞的奇水异石。景色的幽静、潭水的清冽,都与他抑郁的心情相吻合。对于游鱼过分细致的观赏,也显露了他为世俗人所弃的境遇。这一点与屈子的行吟泽畔颇为相似,只不过因为柳宗元性格内向、不似屈子,因此行文与意境也有别于《离骚》。但悲愤激越、忧国忧民的心情却是完全相同的。

柳宗元遭贬谪,写《小石潭记》,200多字都在围绕一个“清”字

小石潭

《小石潭记》全篇以“其境过清”作结,为其“文眼”,以鸣佩的水声,反衬“境清”,以“水尤清冽”,正面概写“境清”,以游鱼“影布石上”虚写水“清”;以鱼与“游者相乐”反写“境清”。写流水、岸势,写竹树环合,写寂寥无人,最后和盘托出“其境过清”。两百来字,舍弃一切枝蔓,无一处闲笔,处处照应一个“清”字,正写、侧写、实写、虚写,做足文章。

柳宗元遭贬谪,写《小石潭记》,200多字都在围绕一个“清”字

小石潭

作者写小石潭的“境清”,实际上就是写内心的“境清”。一竹一石,一水一鱼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这就赋予自然山水与作家性格、感情相和谐、相统一的美。而这种美又借助作家对大自然色彩、声音、形状的洞察幽微的精细刻画生动展示出来。例如作家写水选用“清冽”,而不用“清澈”,一字之差,意境迥异,清得寒气逼人,既表山水之神,也传内心之神。

柳宗元遭贬谪,写《小石潭记》,200多字都在围绕一个“清”字

石潭映照着作者的心境

再如他对游鱼的摹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以实写虚,以少胜多,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的“化境”。这种诗化散文的语言简洁有力、凝练含蓄。含情不露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艺术特色,也是他性格、禀赋的最好写照。

柳宗元遭贬谪,写《小石潭记》,200多字都在围绕一个“清”字

小石潭中的游鱼

清人刘熙载说:“文以炼神炼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柳州天资绝高,故虽自下半截得力,而上半截未尝偏绌焉”。其实,岂止未尝偏绌,实乃是两全其美,相得益彰!总之,他笔下的景物是通人性,有“灵”气的。

小石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