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付亮:茶产业的两个“小”趋势

这是一篇老文章,读过的朋友请忽略……

谢付亮:茶产业的两个“小”趋势

第一:“做小”才是茶产业的大趋势

“做小”才是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的大趋势,这个观点我在很多场合都谈过,一直没来得及形成文字。

也许你有点儿困惑,是不是夜深了,谢付亮老师糊涂了?!你的疑问很正常,现在大家都在谈着怎么做大,你现在弄出个“做小”才是大趋势,难道大家都错了?当然让人很迷惑!

不必奇怪,坐下喝杯茶,冷静想一想,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这种改变还在持续加剧。基于互联网的长尾理论则改变了很多产品的生存方式,就像一本关于茶叶品牌的书籍《茶翅高飞》,若不是因为互联网,不可能出现重印四次还断货的销售状况。这是小众书籍,读者群很分散,一个城市不会有很多人看,但是有了互联网,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传播,大家很容易知道这本书,也很方便购买这本书,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也是长尾的力量,一下子把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聚”在了一起,让小众图书创造了大量销售!

这本书和茶叶有什么关系?

别急!关系很大,我们都知道中国茶叶的品种很多很多,哪种茶叶能够保障“口味相同”并且满足所有人需求?!没有!就算是同一种茶叶,不同的山头口味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山头,不同的师傅做,口味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师傅来做,不同的天气做,口味也不一样;就算是天气一样,不同的日期做,口味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时间点,不同的心情也会导致茶叶口味不一样!

很显然,茶叶的个性十足,正好符合这个追求个性消费的时代!我们不能对这个特性视而不见,更不能想尽办法抹杀这种客观现实!我们应该适度尊重这个客观现实,茶叶就是有个性,个性十足,稍微有一些不同,就会让口味各有千秋,相距甚远。记得有一次,朋友寄来一种红茶,我喝了一泡就感觉和往年的有差异,沟通后才知道是今年采摘时是阴雨天气。我都可以喝出来,比我经营丰富的更能喝出来!

怎么做?

谢付亮:茶产业的两个“小”趋势

既然是个性十足的产品,抛开必要的拼配需求,那就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适度保持产品的个性,才能有保持品牌的个性!若是一味追求大规模或规模化、标准化,忽略了茶叶的个性,忽略了茶叶品牌的个性,忽略了消费者的个性,忽略了社会的个性化趋势,那么,我们必然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时代呼唤个性,我们就要顺势而为。

这样说,未来的中国茶产业是不是就不会有大的茶叶企业了?当然不是!毕竟消费者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追求个性,有些人则无所谓,只要是茶,质量过得去就可以了!消费者要求不一样,自然会选择不同的产品,对应的产品价格自然就大不一样。

必须强调,我说的是主流,大部分的茶叶企业、茶叶品牌,都需要将是朝着“小而美”的方向发展,做大本身就是与其无缘的!就像一些核心产区的茶叶,一年也就几千斤甚至更少,你若弄个几百吨,那一定是假冒伪劣。

认识并承认个性的重要性,我们就很容易知道“小”才是大趋势。另外,我们必须承认老板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史玉柱、褚时健、柳传志或马云,很多老板注定没办法做得很大,所以,谢付亮认为,一个人认清自己并做得“小而美”“小而强”,反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必须提高自己的品牌营销能力,让有限的资源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自然是好事情!

君不见有些企业做大了,不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责任心了,品质管控能力自然就降低了。这样的品牌,即使外在的形象好了,内质却越来越差,这样下去反而是害了消费者,那还不如让更多人自己做老板,大家都利用互联网充分展示自己的茶叶优势,一步步踏踏实实做,把口碑做出来,把品质管控好,消费者获得质量相对稳定的茶叶,老板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和和美美,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强调,这是一个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时代!

从茶叶内质到产品包装能够,都在无一例外地往“小众”的需求去靠拢,所以,即使是大的茶叶企业,也不能忽略“做小”的趋势,必须想办法迎合“做小”的趋势。在支付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消费者更需要你关注他的个性化需求,忽略了这一点,大企业必定会被小企业瓦解,直至被淘汰。

总之,互联网让地球重新回到了“村落时代”,“做小”才是大趋势,一切“个性的产品或服务”都有机会被潜在客户知道和购买,中国茶产业的大小品牌要积极应对这个趋势,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让自己小而美、小而强、小而久。

当然,大而美、大而强、大而久,同样值得期待!

谢付亮:茶产业的两个“小”趋势

第二:小题大做,茶叶品牌宣传之利器

来采购咨询服务的茶企老板都关心一个问题,品牌宣传要投入多少?这是个很重要、很实在的问题,因为,稍有不慎,品牌宣传就成了烧钱的主;一不留心,就会花了钱什么都买不到,除了教训。

茶叶品牌如何做宣传才能花钱少、效益高?

方法有很多,关键之一是“小题大做”。小题大做,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贬义”,因为其本意是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把小事情渲染得很大,很是不妥。但在品牌宣传过程中,我们恰恰需要在坚守道德、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从四个角度巧妙地实施“小题大做”,以提高品牌影响力。

其一,“小事”和“大事”是相对的,你认为是“小事”,也许我认为“大事”,他又有可能认为“小事”。茶叶品牌的“小事”,也许正是消费者看中的“大事”,正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所以茶企或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踏踏实实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在众多的“小事”中找到消费者心中的“大事”,并加大力度宣传选中的“小事”,让“小事”家喻户晓,路人皆知。

举个茶叶行业之外的例子。曾有个啤酒品牌强调自己用蒸汽清洗瓶子,其实,其他啤酒品牌也是这样清洗的,否则,啤酒瓶中残留的细菌就会发酵,影响新灌入的啤酒品质,甚至导致新灌入的啤酒不能饮用。蒸汽清洗啤酒瓶本是啤酒企业都在做的事,但当时的环境下,一般的消费者并不知情,瓶子干净又是消费者十分看重的“大事”。所以最先利用这个“小事”进行宣传的啤酒品牌,就优先将“蒸汽清洗瓶子”纳入了自己的优点体系中,仿佛只有这个啤酒品牌才是这么做的。

其二,很多习以为常的“小事”,往往是“大事”,例如,茶叶与咖啡之间的竞争,茶叶、咖啡与国家的命运等等,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容易小视这些问题,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系列问题时就能够发现,茶叶、咖啡、国家命运、人口迁徙甚至民族矛盾等问题之间有着很深的关联,若抓住茶叶与咖啡之间的某种关系来展开大规模的宣传,必能大大降低品牌宣传成本,快速提高茶叶品牌的影响力。

例如,被誉为中国茶叶品牌第一案的“白茶娶妃”事件,正是从普及茶饮的角度,利用茶叶与咖啡的“宿怨”,挑起茶叶咖啡之争,通过一系列创新,以远远不到一百万元的投入,就至少创造了数千万元的宣传效果,让安吉白茶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品牌,具体过程可参见《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一书。

其三,今天的“小事”,可能是明天的“大事”,因为,事物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有的变得更“小”,有的则变得越来越“大”。对于实力相对弱小的茶叶品牌来说,如果能够审时度势,挖掘到能够在未来变为“大事”的“小事”,或者洞察出一些能够在为未来变为“大元素”的“小元素”,则可以凭借超低的成本来进行宣传。

举个很通俗的例子,如果你能够在明星尚“小”的时候看中他,与他展开合作,你的代价必然很低,一旦其出了名,有了更大的影响力,成了举世瞩目的“大明星”,你也可以借势跟着出名,吴京、刘翔、乔丹大红大紫之前都有过类似的合作。如果你直接找个“大明星”合作,不仅成本高,而且可能因为追逐“大明星”的品牌太多,各类品牌形象过于复杂,宣传措施不当等等,而大大降低其对品牌的帮助,具体可以参考《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一书的相关论述。

其四,曾经非常在乎的“大事”,也会因为岁月变迁而变为习以为常的“小事”。例如,中国茶叶行业出售假货或以次充好的现象很多,大家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于是,远卓品牌策划公司站在整个中国茶叶行业的高度,而不仅仅是某一个茶叶公共品牌和茶叶企业品牌,策划了“潘安卖茶”事件,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和了解假冒伪劣茶叶的存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虚假茶叶的重视程度和防患能力。


谢付亮:茶产业的两个“小”趋势

宏承号 素茶


茶叶品牌宣传是智慧的比拼和较量,归根结底是大脑与大脑的竞争,而不仅仅是票子的竞争。超低成本展开品牌宣传更是如此,我们常说的“不用脑袋,就掏口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潘安卖茶”盛行,除了伤害消费者,对茶叶公共品牌和茶企品牌的伤害也是很大的,甚至对整个中国茶叶品牌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这就决定了“潘安卖茶”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公益事件,能够调动最广大茶界人士出面谈论,出谋划策,并为之寻找出路,还茶叶品牌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小题大做”的结果是,“潘安卖茶”火速成为流行话题,数百家线上及线下媒体的高频次、高密度地反复报道,众多知名的茶叶公共品牌、茶叶直销网站、茶叶界专业人士,都争先恐后地极力拿“潘安卖茶”说事,“潘安卖茶”恰似火上浇油,俨然成为“白茶娶妃”之后,人们茶余饭后的又一谈资,远远超出了预期的品牌宣传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