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这样做就对了

网上有个段子:

晚上十点多,一个女人的咆哮回荡在整个小区——

“什么关系?说!到底什么关系?啊?!”

语气歇斯底里,悲愤中带着凄凉,愤怒中透出哀伤。

我那颗八卦的心,疯狂地跳动起来,趴到窗台边,支起耳朵认真听下文,在那一瞬间,我听到了无数窗户被拉开时发出的窸窸窣窣声音,10秒钟之后,女人忍不住再次咆哮——“互为相反数啊------”

#¥#3%&*#¥%&*------

我默默地关上了窗户。

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这样做就对了

辅导功课已经被妖魔化,心梗的,骨折的家长案例不断出来刷屏,有的甚至被编成了笑话。可见随着孩子上学,家长们对成绩的关心之殷切,与此同时,也盼望着孩子能具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自己也就不用这么费劲了。


对情绪的定义哲学家们讨论了很多。基本可以理解为通过意识的体验对外部事物产生评价并通过身体变化进行表达。那学习情绪也就是对学习这件事情有一个主观的体验和认知并且通过孩子的行为给出积极或者消极的反应。

说白了,学习情绪可以理解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当然要从小养成,态度有了,习惯才能形成。

那怎么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呢?

要让孩子找到学习的理由。

孩子们上学很辛苦,可是很多孩子并不明白自己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孩子认为读书是为了父母,有的孩子认为读书是为了考试,有的孩子认为读书是为了获得老师表扬。就算家长苦口婆心说再多为了你的将来、为了好的工作之类的大道理,孩子也很难理解。

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这样做就对了


之所以不提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对于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让他用和成年人一样的视角看问题是不可能的。经验阅历感悟有限,也就不可能对过于长远的目标产生概念,自然不能明白家长说的学习的重要性。

但仍旧有很多好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的家长是怎么做到让孩子有如此积极的学习态度呢?其实这些孩子有他们的理由。

很多好学生刻苦认真学习是为了他人的评价。大家都认为他们是好学生,他们也就努力成为好学生而无法接受自己成绩不好。这就是社会评价也就是他人认同对个人的重要。这决定了这些学生的安全感和自尊心,决定了他们在学校学生中具有的地位和家长老师心中的价值。为了得到更好地评价而努力,也就愿意付出辛劳。

所以家长劝学与其说那么多学习的重要性,不如在一开始就坚信孩子可以学得很好并让孩子也知道这一点。无论在哪门学科有较好的表现都给予积极的认可和向其他学科引导,给孩子一个当前所坚信的能为之努力的动力源泉,哪怕这个动力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奖励,一个别人家里的好学生就有希望诞生了。

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这样做就对了


这也符合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在一所小学的1—6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给老师一个名单,告诉老师名单上的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八个月后,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成绩果然进步了,老师也给了他们很好的品行评语。

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错过了早期树立积极学习态度的阶段,尝试营造艰苦的环境让孩子有切身的体会是个好办法。

《变形计》这个一直火爆的综艺节目就是让一对条件截然不同的家庭里的孩子互换让他们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从而促进他们的思考。每期节目里家庭富裕的孩子都能在体验艰苦的环境和朴实的亲人关照后反思自己,体会到父母的用心,产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这样做就对了

这种综艺节目不是每个人都能参加,所以家长可以简单仿效。有位朋友就是这么做的。

他回家和女儿说:“如果你觉得学习辛苦,你可以选择放弃。但爸爸要告诉你,如果你放弃学习,那么你长大以后将面临很多大的问题,比如你无法养活自己,而且没有知识也很难有朋友,因为没有会喜欢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作为你的父亲,我要明确的告诉你,从现在开始,我必须要让你体验那种贫困的生活,否则等你长大成人后会非常不适应,你现在做决定,选择努力还是放弃?”

说完后孩子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每顿饭只给她做一个菜,不是土豆就是白菜。爱吃的零食全部取消。想出去玩?想买新衣服?什么都没有。他和他爱人还像以前一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当然孩子可能会要觉得父母维持不变不公平。这时可以告诉他:“我们的财富是我们靠学习得来的,没什么不公平的。想得到就要学会付出努力。”夫妻俩坚持了一个月,孩子便受不了了,表示没法接受这样的生活,看来必须要好好学习。

学习这件事情,只有孩子自己内心产生动力,态度才会积极起来。

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外化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

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这样做就对了


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并保护孩子学习的热情。停止任何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活动;家长在家时多读书看报,营造家庭的学习氛围,言传身教莫过于此。

适当放手,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要让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养成依靠父母的习惯,学习时,不要坐在一旁监督。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帮孩子理清思路,启发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不直接告诉答案,迫使孩子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不要包办一切,从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学习相关的“杂事”。

现在小学老师要求家长帮孩子记录作业要求,作业做完后要家长帮助检查等,除了老师要求,整理书包收拾学习用品这类事情家长也都一律包办,但这些都是孩子本该自己完成的“杂事”。

毕竟考试的时候家长没有办法帮孩子检查题目对错,上大学后家长也不可能继续全方位陪读。当年八岁上高中十三岁上大学的天才魏永康就是因为什么“杂事”都不会做,最终连考试和毕业论文的日期都没记住,被学校劝退了。

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这样做就对了

记录作业、独立检查、收拾书包整理学习用品等行为都可以帮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有一个规划,做到自己心中有数,进一步促进学习进步。

好的习惯来源于好的态度,成于好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在小学阶段更直接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一是养成固定规律。订立做功课和复习的时间表,按时做作业、复习功课,按时休息,养成习惯。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时间表和作息表要不断丰富,把控每天的学习时间和业余时间。

二要维护孩子自尊心,引导不良情绪。当小孩不愿学习发脾气或者受到挫折时,先安慰了解情况再解决,要把握孩子的心理,既不能让他任性,也不能伤害他的心灵。苛刻的负面评语是破坏性的,除了以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让家长发泄一下情绪外没有任何益处。

三是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他想玩,家里有条件可以支持实现,条件是干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要看动画片,必须先完成作业;他要生日礼物,最好考虑是一本有意义的读物,引导他去学习和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信心。

在不断得到巩固和内化的基础上,自制力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固化。


有了好的学习情绪,面对考试,至少面对作业的时候孩子能够积极主动,不需要家长耳提面命,家长们也不用又哄劝又威胁的,肝火烧尽,口水流干,像笑话里的妈妈那样咆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