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大山水畫家的代表作跑去了日本

漸江和他的《江山無盡圖卷》

痛心!大山水畫家的代表作跑去了日本


清 漸江 江山無盡圖卷(局部四)

漸江和他的《江山無盡圖卷》

藏於日本泉屋博古館的《江山無盡圖卷》是“新安畫派”領軍人物漸江的作品。從作品的款識來看,此圖是應吳蓮士所託而作。畫作縱28.5釐米,橫292.8釐米,應該是迄今為止漸江存世作品中尺幅最長的,比之安徽博物院所藏的漸江另一幅家喻戶曉的《曉江風便圖》(縱28釐米,橫243釐米),長49.8釐米。收藏《江山無盡圖卷》的泉屋博古館是一家以展覽中國古代青銅器和書畫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坐落於日本京都市東山區,其藏品基本由住友家族貢獻。該館在收藏、展示文物的同時,也對文物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書畫方面,泉屋博古館重在對明清以來繪畫作品的收藏。內容多以山水、花鳥等文人畫為主,包含了倪元璐、沈銓、戴進、石濤、漸江等人的作品。《江山無盡圖卷》輾轉流落到海外後,其面目便漸少為世人知悉。然無論是從款識、題跋的內容,還是從構圖、用筆等來看,《江山無盡圖卷》都無疑是漸江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漸江用情至深之作。

痛心!大山水畫家的代表作跑去了日本


清 漸江 江山無盡圖卷(局部一)紙本設色 28.5cm×292.8cm日本泉屋博古館藏

本圖選自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國際交流系列叢書·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日本泉屋博古館卷》

款識:幾年未遂居山策,瓶笠還如水上萍。獨是豐溪可瞻戀,呵冰貌影墨零星。辛丑十一月,寫並題。似蓮士先生正,弘仁。

題跋:漸江師,逃虛人外,積三十年,蘊異含真。初不欲自名一長,以與世通。中更剷除積習,委其身於學,非其力之所自致,則不肯衣食之用。能以節概自立,東南推為高人巨德焉。而不知者,率群然以老畫師相目也。師至孝絕人,與人交,真切無所間,性耽吟。其詩孤潔,與皎然、孟東野正等。書法規摹雲麾,晚更奪雲林之席。畫則異姿天授,駸駸乎欲度元人前矣。餘從師遊最久,見師自壯至老,無問園居剎寓。一日廢畫與書不觀,則鬱如負奇疢者,而尋山涉澤,冒險攀躋,屐齒所經,半是猿鳥未窺之境。常以凌晨而(歸)出,盡酉始歸。風雪迴環,一無所避,蓋性情所偏嗜在是。雖師亦不自知其繇,而緣是發之毫楮間。人之見之,皆以為江南之真山水,幻出於師之腕下而不窮。昔人云:卓犖變風骨,萬類鹹受裁。師畫蓋如是已。此卷為香來道兄作,群山不斷,亙數千裡,而擘脈縷分,昏曉異狀。其樹石橋道,特出心裁,迥與世別,似欲於杳然天地外,運五丁力,另闢一蠶叢者,置之蒙繁瓚簡中,其大真無與讓矣。師詩畫擇人而授,不可以勢奪賄求,非其人而強委贄焉。師閉門不聽入也,故南北好事家得其真者蓋寡。此卷為師得意作,而以貽香來,餘又以知香來之人之行有當於大隱者之心爾。然而師之所壽世者,當更有在,不止一老畫師之名流傳天壤已也。題漸江大師山水,應香來道兄教。黃山弟湯燕生漫書於補過齋。

痛心!大山水畫家的代表作跑去了日本


清 漸江 江山無盡圖卷(局部二)

漸江(1610—1664)是安徽歙縣人,原名江韜,明亡後為僧,法號弘仁,字漸江,又稱梅花古衲,詩書畫兼工,尤擅長繪畫,以山水畫見長,開一代風尚,被後人舉為“新安畫派”創始人,和查士標、孫逸、汪之瑞並稱“新安四大家”。

從款識“辛丑十一月”可知,《江山無盡圖卷》作於1661年,這一年正是漸江“後返新安,歲必遊黃山,坐臥其間,或圖或詩,奚囊恆滿”(程弘志《漸江傳》)後創作的高峰期。畫面主要展現黃山連綿不絕、奇崛尖峭的群峰及繞山而過的溪水所構建的自然之景。

在構圖上,四分之三都是由大大小小几何體形狀的岩石疊加成氣勢恢宏的山峰組成,水流及樹木等則點綴在皚皚群山之間。山峰雖多卻不見擁堵,景色雖滿但不見喧鬧,開闔自如,疏密有致。展開畫卷,撲面而來的是巍巍群山,滿滿的都是作者對黃山的依戀之情。用筆上以線條為主要藝術語言,“千鈞屈腕力,百尺鼓龍鬣”。筆墨簡練蒼勁,多幹筆渴墨,夾以點染皴擦,畫面凝練清逸,山石方硬峻峭,

林木遒勁盤弩。“於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弱處見蒼勁,雖淡無可淡,而饒有餘韻。”(楊翰《歸石軒畫談》)色彩上以極淡的水墨為主,點以代赭與藍色,整體色調趨於灰色,沒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紛繁,猶如入定的老僧,帶人進入一個純淨、幽曠而靜謐的世界。如前人曾說“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漸江得黃山之質”,《江山無盡圖卷》就是漸江深得黃山之質的代表作品。

痛心!大山水畫家的代表作跑去了日本


清 漸江 江山無盡圖卷(局部三)

黃山在漸江的藝術創作生涯上具有濃墨重彩的意義。在迴歸家鄉之後,漸江對黃山開始了萬壑千巖獨杖藜的旅程,其足跡遍佈黃山諸峰。“(漸江)嘗棲靜黃山,杖履所經,輒作一小圖,層巒聳秀,淡遠蕭疏,悉備諸家體制,有超然塵外之趣味。”(弘眉《黃山志》)石濤題《曉江風便圖》:“公遊黃山最久,故得黃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黃山本色,風骨冷然生活。”查士標雲:“漸公畫入武彝而一變,歸黃山而益奇。昔人以天地靈物為師,況山水能移情於繪事,有神合哉。嘗聞讀萬卷山,行萬里路,乃足稱畫師。今觀漸公黃山諸作,豈不洵然。”

漸江能開一代山水畫派,一方面和轉益多師,勤奮、虛心向古人學習密切相關。“雖遨遊困憊,未嘗一日置筆硯也。常取古名家秘跡,坐臥擁觀,恣其探討。於黃王倪吳四家,尤所癖。”(張九如《漸江畫卷序》)另一方面,更得力於漸江投身山水之間,以天地為師的學習精神。從湯燕生在《江山無盡圖卷》題跋中我們可知,漸江“一日廢畫與書不觀,則鬱如負奇疢者,而尋山涉澤,冒險攀躋,屐齒所經,半是猿鳥未窺之境。常以凌晨而(歸)出,盡酉始歸。風雪迴環,一無所避,蓋性情所偏嗜在是”。

痛心!大山水畫家的代表作跑去了日本


清 漸江 江山無盡圖卷(局部四)

他以苦行僧的堅忍精神,跋涉于山水之間。誠如董其昌雲:“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每朝起,看雲氣變幻,絕近畫中山。山行時,見奇樹,須四面取之。樹有左看不入畫,而右看入畫者,前後亦爾。看得熟,自然傳神。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託也。樹豈有不入畫者,特當收之生綃中,茂密而不繁,峭秀而不蹇,即是一家眷屬耳。”(《畫禪室隨筆》)“幾年未遂居山策,瓶笠還如水上萍”,漸江甚至帶著瓶和笠像浮萍一樣四處漂泊,潛心在山水間學習、創作,還發出深深的感嘆。

“獨是豐溪可瞻戀,呵冰貌影墨零星。”從這兩句詩中,我們還可窺見漸江大師往返遊歷於名山大川之外的棲息地、加油站 — 豐溪。黃賓虹《漸江大師事蹟軼聞》說:“漸師於溪南吳氏,交誼最篤,里居相近,凡時賢未及睹者,皆得而見。”

豐溪即現在的西溪南,是徽州歙縣位於豐樂河南的一個古村落。該村在1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名人輩出,商賈眾多,尤以吳姓為其中望族,綿延千餘年。漸江出家為僧後,居無定所,四處漂泊,其飲食起居大多依靠豐溪吳姓朋友饋贈。漸江的好友程守在《曉江風便圖》題跋中有所提及:“漸公留不炎家特久,有山水之資,兼伊蒲之供,宜其每況益上也。”甚至,程守還發出嫉妒之嘆:“餘方外交漸公卅年,頗不獲其墨妙。往見吳子不炎卷幀,輒為不平。”這裡提到的不炎,就是和漸江過從甚密的吳伯炎,《曉江風便圖》便是漸江送於吳伯炎的作品。在伊蒲之供外,更打動漸江的是豐溪吳氏傾囊以待,將家族多年來珍藏的書畫珍品供於漸江觀摩、學習。《漸江資料集》載豐溪人吳之騄所撰《叔念武氏傳》曰:“餘鄉多藏宋元名畫,是時高僧漸江觀畫於餘叔粲如、伯炎家。每至欣賞處,常屈膝曰:是不可褻玩。”吳伯炎、吳粲如等吳氏收藏的宋元名畫,尤其是漸江尊崇為師的倪瓚的《幽澗寒松圖》《吳淞山色圖》等,對漸江藝術創作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痛心!大山水畫家的代表作跑去了日本


清 漸江 江山無盡圖卷(局部五)

1663年,吳伯炎還為漸江舉行了一場堪比蘭亭集會的盛大聚會。當時為迎接漸江從廬山回歙,途經豐溪,吳伯炎兄弟攜帶王羲之《遲汝帖》真跡及宋元逸品書畫凡數十種,和漸江、許楚、程守、江注、吳驚遠等觴詠作畫。關於這次盛會,漸江作有《石淙舟集圖》,從漸江好友許楚題跋中可以看到本次藝林雅集的盛況:“飯後,江允凝呼舟貰酒就蔭石淙。灌木被潭,澄沙泛碧,風生幾研,不暑而秋,飲茗焚香,縱觀移日。蝕庵亦從南岸鼓枻而至。評賞之餘,佐以雄飲。不炎命小史度曲,允凝索長笛和之。一時溪山翰墨,輻輳勝緣,絲竹清音,鹹臻妙麗。少焉,夕陽告往,黃嶽弄雲,光怪陸離,搖曳萬狀。漸公不禁解衣脫帽,捉紙布圖。允凝就其皋坂,暢厥煙漵,虛中流一舟,以待一兮,寫縈洄野泛之致。是集也,叩寂寞而求音,數遊鱗而出聽。緇素多閒,觴詠無律。可謂極嘉會之徜徉,罄交徒之同趣。繪圖既畢,各賦一詩,囑餘荒率引筆以紀歲月。”從以上資料,我們便能很好地理解漸江在《江山無盡圖卷》上題“獨是豐溪可瞻戀”的深意了。雖然本幅作品不是送給吳伯炎兄弟的,但從款識和題跋中看:“似蓮士先生正,弘仁。”“師詩畫擇人而授,不可以勢奪賄求,非其人而強委贄焉。師閉門不聽入也,故南北好事家得其真者蓋寡。此卷為師得意作,而以貽香來,餘又以知香來之人之行有當於大隱者之心爾。然而師之所壽世者,當更有在,不止一老畫師之名流傳天壤已也。題漸江大師山水,應香來道兄教。黃山弟湯燕生漫書於補過齋。”《江山無盡圖卷》同樣是送給吳氏中人的,只是資料散佚,已經很難知曉吳蓮士(香來)是怎樣的一個人,但從漸江稱其先生以及湯燕生題跋中的溢美之詞來看,當是一位隱世高人。

“幾年未遂居山策,瓶笠還如水上萍。獨是豐溪可瞻戀,呵冰貌影墨零星。”正是徽州的山山水水、人文浸淫,成就了一代名家。相信隨著對《江山無盡圖卷》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會獲悉越來越多關於漸江和黃山、漸江和豐溪以及和漸江有著親密關係的人的信息,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挖掘漸江及其代表的“新安畫派”的風貌。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