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农业种植从业者的跨界农业“收获”

关于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相比来说有比较大的使用范围和认可程度,虽然国产机械制造上还需要追赶。但使用上差别不大,从东北商品粮基地、新疆棉田等的大型种植、收获机械等,小到设施农业中的小型机械,都比较来说多样化了。

上图视频为设施农业种植使用中的起垄机械(视频来源于网络)。

目前大家听到比较多的声音,是有关5G技术的使用,物联网、区块链的运用,会带来各行各业新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于农业种植者来说,同样也面临这个选择。

但是根据这几十年来农业的参与和跟踪,新技术在农业上大规模的使用还是远远落后于别的行业,也许是农产品价格、市场问题,也许是土地所属问题,亦或是农业种植的投资大、回报比较慢等问题,更也是因为农业种植者辛苦,虽然没有老话“泥腿子”子的说法,但是风餐露宿也是常有的事情。

大家都在讨论,等这批60后、70后的农业种植者离开土地,而年轻的一代人该怎么来面对农业?什么时候能把农业种植当作一门喜爱的职业,那还有多长的路需要走?农业相关从业人员也必要要解决这个问题。

也许是为了体验这种生活亦或更准确一点,以一个相对外行(虽然这工作二十多年一直没有离开过农业)的角度来从事种植,该有怎么的困惑或难题?

跨界种植 | 一个非农业种植从业者的跨界农业“收获”

2019年5月份生长的矮化砧木M9-T337

2019年决定在北京周边就尝试了田间劳作,承包了60亩土地来种植矮化密植苹果苗M9-T337。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着实好好的体验了一把,中途遇到心力交瘁,都差点退出不干了,现在想想,做农业也许就是“熬”吧。

从农作物生育季节整个过程来看,土地整理、植栽、田间管理、农艺服务(植保方案)、收获几个过程来看,给我造成重大困惑的就是“人工",不能机械化中的人工管理和费用,还有一个是我最熟悉的灌溉行业,自认为是行家而却给我狠狠一击。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第三个就是田间管理的杂草,由于不忍心使用过多的除草剂,等到7-8月份北京雨季的光临,人工就是耗在”人工除草“上了。

跨界种植 | 一个非农业种植从业者的跨界农业“收获”

田间杂草长势

土地整理工作,深耕一次,旋耕二次,全程机械化,一个人操作完成,标准规范,而且省心,这是农业种植过程中最省心的一环。其次就是施肥方案和病虫害防治,对于这个苗圃来说,也是省心的,委托第三方提供施肥方案和植保方案,同意采购他们的产品就可以了。

而移栽过程中,最多的时候安排了80多人,还需要从天津安排人员过来。植栽标准不一致是一个大问题(技术要求栽30cm的深度),还不出活。

跨界种植 | 一个非农业种植从业者的跨界农业“收获”

人工移栽砧木(旁边黑色管是滴灌带)

也许大家不知道,在水肥管理过程中,需要一个大概的参考决策,同时也记录砧木的生长过程。砧木前期植栽过程中对水的要求比较多,而且需要保证到30cm的湿润深度,太多了也是浪费。

跨界种植 | 一个非农业种植从业者的跨界农业“收获”

田间土壤墒情仪----”智墒“

再一个是嫁接,由于是田间”芽接“,需要技术工人而必须采用人工。

跨界种植 | 一个非农业种植从业者的跨界农业“收获”

嫁接后的情况

寻找和学会利用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水肥方案、植保方案),这并不一定比自己管理更费时间和资金哦。尽量采用机械化操作,不止是省心、省力问题,更是一种模式的标准化管理,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