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南禪與北禪,所流傳的意義和帶來的影響

“禪““禪那

”的簡稱。“禪那”是梵語的音譯,原是思維修養、靜慮定心的意思,本是印度佛教的一種修煉方法。傳入中國以後逐漸形成了一個宗派,產生了一整套理論和修行方法,成為佛教中國化的最典型產物。關於禪宗的來源,像許多宗教及其宗派的產生一樣,也有很神奇的傳說。在禪宗內部,一直把它的產生追尋到佛祖釋迦牟尼。據說,釋迦牟尼涅檠之前,在靈山說法,他手拿一朵花,對著大家一言不發,弄得大家面面相覷,不知所以。這時,只有大弟子迦葉點頭微笑。釋迦牟尼知道迦葉已經會意,也微微一笑。“”就在這一笑之間產生了。這就是禪宗的“拈花微笑“故事,迦葉也就成為印度禪的初祖。

禪宗的南禪與北禪,所流傳的意義和帶來的影響

迦葉尊者銅像

據說,釋迦牟尼在傳法給迦葉時曾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槳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與摩訶迦葉。”意思是:我有清淨法眼.清淨妙心,能夠洞見實相即無相的真理,其微妙難以言說,我就不形諸文字,而以心傳心,在教外別傳一宗,囑咐給大迦葉。這就確定了禪宗的基本精神或宗旨,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所謂“教外別傳”,是指在佛祖所說的經典外,另有不依靠文字、語言,而直悟本心的法門。所以禪宗又稱為“佛心宗”。它的出發點實際上是認為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是靠不住的,不能真正表達本意的。這很可能是受到莊子“得魚望筌,得意忘言”的啟示。

禪宗的南禪與北禪,所流傳的意義和帶來的影響

迦葉劇照

按照禪宗的說法,從迦葉起,印度禪傳了27 代,到菩提達摩為二十八祖。達摩後來到了中國,創立中國禪宗,於是他又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關於印度禪的28代法統的說法,在印度的佛教文獻中一直找不到任何記載,所以學者認為是後人的假託.連“拈花微笑”等故事,也是杜撰的。但是,“拈花微笑”故事確實是一個很美麗的傳說,也把禪宗“以心傳心”的“禪悟”很形象地表現了出來,所以我們還是介紹了。禪宗的真正創立,應該從菩提達摩說起。達摩(? - 535)是南天竺婆羅門人,原名菩提多羅,為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他跟從傳說為印度禪二十七祖的般若多羅學法,得到般若多羅的賞識,就給他改名達摩。達摩的意譯是道法,意思是他已經通達了佛法。

禪宗的南禪與北禪,所流傳的意義和帶來的影響

達摩祖師劇照

達摩到了江北,進入北魏的領地。他所到之處,就以禪法教人。後來,他遊嵩山少林寺,就在那兒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為壁觀婆羅門,由此產生了達摩“面壁十年”的傳說。當時有位叫神光的博學僧人,慕達摩之名,向他求法。據說,在神光向達摩求法時,達摩對他說:求法的,人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於是神光就在雪地裡站了幾宵,並自斷手臂呈獻達摩,以表達他的精誠。達摩為他的精誠所感動,遂傳法於他,並替他改名為慧可(487 - 593),以後又將禪宗要義傳給慧可。這就是“立雪”、“斷臂”的傳說。

禪宗的南禪與北禪,所流傳的意義和帶來的影響

達摩劇照

這個故事顯得有些殘忍,但慧可求法的虔敬態度還是很感人的。少林寺中的初祖庵,二祖庵,相傳就是達摩和慧可坐禪之處。隨著禪宗的發展,達摩的事蹟越來越神異,併成為中國畫家經常表現的繪畫題材。中國通俗小說還把達摩說成是少林武功的創始者,於是,達摩不僅是禪宗大師,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武功大師。慧可“立雪”的故事在宋代也為理學家所吸收,成為儒家尊師重道的故事:相傳理學家楊時、遊酢拜見程頤,適值程頤暝目而坐,於是他倆就侍立在門外,等到程頤醒來發現他們時,雪已積到一尺多深。這個故事叫作“程門立雪“,我們看了這個故事,就很容易與慧可“立雪”的故事聯繫起來。自從禪學由達摩傳給慧可以後,禪宗便成為代代相傳的佛教宗派,而且以衣缽作為信物,以表明得自真傳。

禪宗的南禪與北禪,所流傳的意義和帶來的影響

程頤畫像

慧可後來傳法給僧璨(?一606) ,僧璨人皖山(今安徽省天柱山)設道場(今為三祖寺),為禪宗三祖。僧璨弟子道信(580一651) 往破額山(後名雙峰山,又稱西山,在今湖北省黃梅縣)傳道,為禪宗四祖。道信弟子弘忍(601 - 674)又往馮茂山(又稱東山,也在黃梅縣)傳法,為禪宗五祖。這時,禪宗已經興盛,道信在唐武德年間初到黃梅雙峰山時,會眾就多達500人。弘忍移居東山20多年後,徒眾多到700餘人。弘忍年事漸高,準備傳法給弟子,他門下的首席弟子神秀,本可繼承衣缽,但弘忍還是要求弟子們各作一偈,表達自己對禪的見解,以此選拔傳人。神秀先做一偈:“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他將通過勤苦修行,抵制塵世的各種影響,保持自身佛性的清淨。

禪宗的南禪與北禪,所流傳的意義和帶來的影響

唐三藏劇照

弘忍見後,對眾人說:神秀的偈雖然沒有達到“究竟”的境地(即沒有窮盡佛理),但如能依此修行,亦得勝果,並勸大眾誦讀。這時,在碓房春米的僧人慧能聽僧人說了神秀的偈,他也認為還沒有達到“究競”的境地,也做一首。 因為他不識字,就請人代寫在牆上。他的偈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把佛性、人心都看成“”,比神秀的偈要徹底得多。以後北禪逐漸衰落,南禪逐漸興盛,成為禪宗主流,流傳很廣。我們現在說的禪宗,指的就是南禪。慧能說法的記錄,經過整理,成為《壇經》。對三大部經典都能精通的僧人,便稱為“三藏”僧人,這就是玄奘又稱“三藏“的緣故。其中的“”,是指釋迦牟尼說法的記錄,其他佛教學者對佛理的闡釋只能叫“

”。唯一例外的,就是《壇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