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歷與默容:自慚浪跡,有負同心,好友死後,他畫了一幅畫

1674年,身為“清初六家”之一的畫家吳歷,完成了一幅特殊的畫作——《興福庵感舊圖》,那是為紀念亡友默容和尚而畫的,這一年,吳歷42歲。

吳歷出生在清末明初時期,他一直認為自己是明朝人,從而對清朝抱有消極的態度,因此終其一生都是一介布衣。但混亂的世道及滿清政權的統治之下,吳歷的精神世界卻先後發生了變化,最早的時候,他過著隱居生活,信奉佛教,並結識了興福寺的默容和尚。

在《興福庵感舊圖》中,吳歷這樣寫到:“吾友筆墨中,惟默公交最深……辛亥秋冬,將欲賦歸,意謂同此歲寒冰雪,而未及渡淮,聞默公已掛履峰頭,痛可言哉。自慚浪跡,有負同心,招魂作誄,未足抒寫生平,形於絹素,訾筆隕涕而已。卻到曇摩地,淚盈難解空……”

吳歷與默容:自慚浪跡,有負同心,好友死後,他畫了一幅畫

默容只是一個普通的僧人,沒權沒勢的,卻是吳歷心中最認同的摯友。彼時,默容圓寂,遠在北京的吳歷聽聞噩耗,痛心自己沒能陪伴好友人生的最後一程,懊悔自己無法最後再見一面好友,心裡十分悲痛。

在《興福庵感舊圖》中,右下角是興福寺的幾間屋子,露出內部之景的那間,就是當初吳歷和默容暢談詩畫的地方。而現在,友人已逝,只剩下空蕩蕩的書案,沒有熟悉的身影,一片死寂,滿目悽清,屋外的那幾只昏鴉更顯得整個場景寂寥而空曠。

吳歷與默容:自慚浪跡,有負同心,好友死後,他畫了一幅畫

畫中院內環境清幽,有白鶴孤立,老松盤旋,牆外樹木成林,枝椏橫生,呈現凋零錯落的景象。落盡葉子的樹枝,縹緲的天空,以及三三兩兩的昏鴉,讓整幅畫面顯得更加清幽肅殺。

曾經談心所在現在人影渺渺,人去屋空,這肅殺的景象,似乎是在提醒觀者人生無常。吳歷說“自慚浪跡,有負同心”,當真是心酸不已,他在畫中洋洋灑灑寫了一段自己和默容交往的過程,字字情深意切,又充滿著無限哀思。

吳歷與默容:自慚浪跡,有負同心,好友死後,他畫了一幅畫

1666年,吳歷在興福寺內住了兩個月,特意為默容畫了十幅仿古山水作品,這十幅山水作品都是精品,意境很高。默容死後,吳歷將這些作品轉送給默容的弟子聖予和尚。

清代的畫家錢載曾評價吳歷為默容作的畫,他說“此冊筆墨精妙,氣逸神腴,尤平生傑作。默公不知何人,其能為先生所契重,定非尋常緇流,殆與此畫並不朽矣!”

吳歷是名人,他畫了這些極品畫作,能得到畫的必定也是人中龍鳳,錢載認為默容一定是個不尋常的僧人,然而,被吳歷視為摯友的默容,確實是個普通僧人。真正的友情不就是這樣,不看他的出身與才能,彼此以真心對待就行了,所謂惺惺相惜,就是這樣。

吳歷與默容:自慚浪跡,有負同心,好友死後,他畫了一幅畫

其實吳歷的經歷其實挺沉重的,他還年少的時候,明朝滅亡,換上了滿清統治者。家族原是世家,結果到他這家境敗落,父親早死,三十一歲的時候,母親和妻子也相繼病死,這一切無疑都在加強他的精神壓力,所以在此之後,他便起了脫塵出世的念頭。

在好友默容死後,吳歷的恩師陳瑚和王時敏又先後去世,或許就是因為見多了死亡,感悟到了世事無常,所以讓吳歷曾經的念頭轉化為實際。

吳歷與默容:自慚浪跡,有負同心,好友死後,他畫了一幅畫

不過吳歷不同的點在於,他沒有選擇出家當和尚,而是選擇了天主教。那個時候,因為康熙帝出於維穩的目的,對宗教實行懷柔政策,這給吳歷提供了入教機會。

而選擇天主教,大概也和他之前就有結識一些傳教友鄰,在耳濡目染之下才加入其中。其實不管是哪一種,都是想找個地方來安置自己的精神寄託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