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可以改變自己

【智】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文】

君子要求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苛求別人(在他人身上找原因)。

​【習】

這句話,太實用了。

發生問題,或遇到困難,你是從自身找原因,還是想方設法埋怨抱怨他人、環境甚至社會,而從不反思自己?從中便可看出一個人的品行。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可以改變自己

一些人總處於怨天尤人的狀態,生活中發生任何事情都處於這種模式之中,從不反思自己,而一味地怪他人。這樣除了傷害他人,自己也不能從事情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實在是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情。

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大意是:事情做不成功,或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孟子還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大意是: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後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可以改變自己

孟子的話其實就源自孔子的話,是一脈相承的儒家思想。

人一輩子,幾乎不可能改變其他任何一個人,包括家人。所以唯有改變自己才能改變處境、解決問題。就像我們改變不了天氣卻可以改變看待天氣的心境一樣。

當然,“盡信書,不如無書”,任何道理,我們都要辯證地看,要分場合、分情況地運用,這比讀多少書、學多少知識更重要。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可以改變自己

如果一個人的自卑心本來就很強,又過度地“反求諸己”,就很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如果一個人的責任心過強,又把全部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過度解讀自己的責任,就很容易變得過於自責,認為虧欠了他人,甚至覺得自己罪惡感太強,由此引發的後果我們也是不得不察的。

總而言之,只有恪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才能更好地協調與平衡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即我們既不能完全責怪他人,也不能完全責怪自己。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任何道理,我們都要先權衡一下是否適合於自己。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可以改變自己

當然,大方向來說“反求諸己”是正確的。只有人人學會反思和從自我出發去改變,這個世界才能越來越好。與此同時,在必要的情況下,我們也要善意、平和與客觀地指出他人的問題以讓他人也能有所進步。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可以改變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