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雨巷

#教育头条#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家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宷,祖籍南京,生于杭州,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象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被称为“雨巷诗人”。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戴望舒精通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西班牙大诗人洛尔迦的作品就是戴望舒首先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的。

短评

戴望舒的《雨巷》是现代诗歌名作,在中国现代诗歌史里称为“象征派”代表作品,传诵一时。创作这首诗时诗人才22岁,正逢1927年的敏感时期,也有学者用“大革命失败”来解释这首诗,似乎有些不够有趣。分析戴望舒一生中三段失败的情感,了解他与现代文学另一位大家施蛰存的特殊关系,会觉得还是应该从纯粹情感的角度来阅读和理解这首诗,才能更深入体会诗人当时的迷惘情绪和微妙的态度变化。戴望舒曾在松江县施蛰存家借居,并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但18岁的施绛年对长相黝黑并因生病而留下一些瘢痕的戴望舒并不很喜欢。有一种说法是性格外向、活泼的施绛年跟性格内向、阴郁的戴望舒不合。戴望舒的满腔热情似乎更适合在“雨巷”——下着小雨的江南小巷,有着丁香的气息的春天,邂逅一位理想的姑娘。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等意象,也强化了这种欲言未言的忧郁情绪。

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很久以前。那时我是一个刚上大学的乡村粗糙少年,体会不了戴望舒如此婉约的情怀。现在看来,江南、雨巷、丁香这样的风景与情绪,正是一种文化上的长期传递,而戴望舒在自己的诗里继承了这种文化的意味。

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很多,我建议读者可以对比宋代词人贺铸的名篇《青玉案》和法国象征派大师波德莱尔的名作《致一位过路的女子》来一起读。

贺铸的名作《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读者朋友可以从“贺梅子”(贺铸因《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梅子黄时雨’的千古名句,而被后人称为“贺梅子”)的词里读到“横塘路”这样的“巷子”,还有“月桥花院”和“琐窗朱户”这样的江南景物,这些意象与《雨巷》是一脉相承的。

曾有人对比过戴望舒的《雨巷》和波德莱尔的《致一位过路的女子》,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戴望舒在法国留过学,他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德莱尔的深刻影响。我个人特别欣赏的波德莱尔这首诗中的诗句是“电光一闪,复归黑暗!美人已去,/你那目光一瞥使我突然复生,/难道我从此只能会你于来世?”这三句诗纠缠在我的记忆里,时间越久,就越觉得人生滋味羼杂其间的隽永意味历久弥重,而成为一种类乎永恒的经验。这首诗中有对美好消失的惋惜、追悔,但又有一点点惆怅中的喜悦,复杂情感在诗中弥漫,要比戴望舒的《雨巷》更有活力。相比之下,试图邂逅“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戴望舒,多少有些中国式文人的“病态审美”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