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曾经历,我不会对“年轻”有深刻的反思

如果不曾经历,我不会对“年轻”有深刻的反思

“荷包兔”是公司的一名90后,还记得刚面试她的时候,发现这孩子基本是问一句答一句,特沉默。心想这丫头来这估计只能做研究吧。当时公司还处在初创期,加上她复旦的背景,还是老师推荐,应该也不会太差。于是就成为了团队中的一员,掐指一算,这孩子来了快3年了。再看看她今天做出来的东西,问的问题,做事的态度,突然发现这孩子进步飞速。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菜鸟成长的标志

从她这个年纪走过来,和她一样,对职业,对社会甚至对世界满怀期望。我那会工作的时候,比较喜欢折腾,做社群活动,下班回家码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视野慢慢地开拓,时不时就会思考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时候,内心的想要就在萌芽的状态中。当有一天,自己知道要什么的时候,就毅然决然地辞职来到了上海,开启了自己的教育之路。

每当面试人的时候,我很愿意问面试者一个问题,未来3-5年后,你想象下你的职业会是什么样子?很少有年轻人能说的很明白。“荷包兔”也一样,初入职场的她,还抱着进入职场的新鲜劲,对于内心职业上的“想要”还比较模糊。后来,我会经常给予她一些工作上的反馈,畅聊过2-3次,每次基本我说的多,她说的少。最近的一次聊天,发现她慢慢明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产品经理”。还记得那次她得意洋洋地在白板上写出了这个高大上的名字-“产品设计师”,她觉得这个名字更配。想想这段探索自我的旅途中,她肯定会有迷茫和怀疑,而作为她的直接上司,其实就是默默地观察和陪伴,不给她贴标签,她慢慢就会找到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长大,都从能担事开始

想当初,幼儿园这条线也就是一个想法和概念,这个项目指派给她,是希望她把这个想法和概念落地,真正实现产品化。再到今天,幼儿园产品的成果慢慢地呈现。这段孕育的过程,相信只有她的体会更深。还记得过年前,她给我发了长长的一条微信,微信的内容大概就是她对团队很失望,觉得团队的心态有问题……,我就长长地回复了关于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她也提到她看到了这个问题,并和我反馈,同时也表示她其实不仅仅是想引起高层的重视,而且也愿意参与进来一起来解决目前团队面临的困境。这其实就是一种“利他思维”,当她这么思考的时候,所有的态度和行动都会转变,这种思维也是她成长飞速地很重要的原因。相信未来在这个平台上,她会有更大的发展,因为组织需要这样敢于担事的人。

创新的前提是先空杯

现在仔细想想,一个社工专业的学生,没有任何产品研发经验,怎么可能脑爆出那么多好的idea,而这些好的idea就慢慢地在产品中一点点地实现起来。我观察到她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更多地去倾听,去看,时不时地冒出来一句话,随后又陷入了沉思。她会把从外界吸收的东西进行消化,仔细琢磨怎么应用在产品上。很多时候,就觉得这丫头脑洞很大。但她没有过多地关注在自己的这方面优势上,而是不断地学习琢磨,行动复盘后再琢磨,现在她的创新思维明显就更有逻辑了,而不仅仅是脑洞很大而已。

“荷包兔”在用笨功夫不断地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前进。年轻其实是最大的资本,可以放肆地挥霍时间,挥霍青春。当我们真正地开始像一粒种子一样,历尽艰辛破土而出,慢慢地贴着地面成长起来。未来,我们会感谢现在“死磕自己”的我们。

谨以此文献给“荷包兔”,未来可期,一起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