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著名效應TOP1~20

▼20個著名效應:

行為經濟學著名效應TOP1~20

1、口紅效應

口紅效應(Lipstick Effect)是指美國1930年經濟大恐慌時期,人們消費能力有限,買不起高級消費品。消費者會轉而購買價格較低的產品,這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而在經濟蓬勃有活力時,奢侈品的消費趨勢則比口紅的消費趨勢更為火爆。

行為經濟學著名效應TOP1~20

2、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 (Butterfly effect) 是指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的現象。“蝴蝶效應”在混沌學中也常出現。

蝴蝶效應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

“紊亂學“研究者稱,南半球某地的一隻蝴蝶偶爾扇動一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氣流,幾星期後可變成席捲北半球某地的一場龍捲風。他們將這種由一個極小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在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下,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後果的現象稱為“蝴蝶效應“。 點評:善終者慎始,謹小者慎微。

其大意為: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週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捲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行為經濟學著名效應TOP1~20

3、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是指透過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在挪威,鮮活的沙丁魚比急凍的要貴好幾倍。有說,在當地長期以來只有一艘漁船能做到將鮮活的沙丁魚帶上岸。而箇中秘訣,只有船長一人知道,而且始終沒透露半句。船長離世後,漁民在他的漁獲盛器中發現一條鯰魚東遊西竄,沙丁魚為閃避它而改變其一貫的惰性,不停遊動,以求保命,終得以存活下來。

4、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英語:Matthew effect),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種反饋現象,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於1968年提出。其名稱來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5、音叉效應

音叉效應指的是,對於有的事物,不在於你對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關鍵在於找準了它的脈搏。由於音叉效應的存在,也有可能產生微小的擾動就帶來巨大影響的情況,比如雪崩。 在警匪片中我們有時候會看到這樣的情況,珠寶店裡的貴重珠寶都是放在可以防彈的特殊玻璃裡面,就是說這種玻璃特別堅硬,子彈都打不透,錘擊也無法敲碎,但是卻可以用音叉振動,當選擇的音叉頻率和玻璃的諧振頻率一致的時候,玻璃卻會嘩啦一下裂成碎片。這種通過感應對象用巧力而不用強力的方式我們把它稱作音叉效應。

一個更通俗的表達音叉效應的詞是共鳴,當互相作用的雙方產生共鳴的時候,就可以激發出特別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能是破壞性的。

共鳴體現的現象是: 對於有的事物,不在於你對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關鍵在於找準了它的脈搏,由於音叉效應的存在,也有可能產生微小的擾動就帶來巨大影響的情況,比如雪崩。

但這種共鳴也可以從正面的影響加以利用,比如企業的宣傳要打動消費者,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國內企業很多都是利用大規模廣告的壓迫式、灌輸式的宣傳方式,結果是花費不小,收穫不大。

其實,品牌宣傳重在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引起消費者的感應,這樣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為經濟學著名效應TOP1~20

6、 牛鞭效應

牛鞭效應是受不確定性影響,同時又加劇了不確定性的一種現象。它指的是,事件的起始點只是發生了微小的變化,越向外傳遞,波動的幅度就越大。

牛鞭在掌鞭人的手裡只是稍微一抖動,在鞭梢就會產生非常大的變化,牛鞭效應在社會學上的影響是,事件的起始點只是發生了微小的變化,越向外傳遞,波動的幅度就越大。這種現象在供應鏈的表現最顯著,銷售過程中的需求變異放大現象被通俗地稱為“牛鞭效應”。它是市場營銷中普遍存在的高風險現象,是銷售商與供應商在需求預測修正、訂貨批量決策、價格波動、短缺博弈、庫存責任失衡和應付環境變異等方面博弈的結果,增大了供應商的生產、供應、庫存管理和市場營銷的不穩定性。

理論上說,企業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規避或化解需求放大變異的影響,如訂貨分級管理、加強入庫管理、合理分擔庫存責任、縮短提前期、實行外包服務、規避短缺情況下的博弈行為等等。

牛鞭效應是受不確定性影響,同時又加劇了不確定性的一種現象,營銷中的牛鞭效應的產生是因為上級供應商是基於下級供應商的需求預測來決定自己的訂貨,為了應付不確定性帶來的波動,供應商就需要根據最保守數字進行儲備,那麼這種儲備在一般情況下就肯定比下游的真實需求要擴大,假如說需求的中心值是10,波動範圍是上下5,那麼上游供應商就要按15來備貨,那麼當下遊的需求忽然增加的時候,比如從10變動到20,供應商按原來的波動比例就要貯備30個,變動的幅度開始加大,同理,當這種波動向更上游傳遞的時候,波動的幅度就越來越大,從而產生牛鞭效應。

牛鞭效應在經濟活動中經常發生,1985年個人電腦記憶晶片的價格低廉並且貨源充足,銷售卻下滑18%,美國的業者遭受25%~60%的虧損。但是在1986年後期,突然發生的短缺,卻因恐慌與超量訂購,從而使短缺加劇,結果同樣的晶片價格上漲100%~300%。類似的需求暴起暴落髮生在1973年到1975年的半導體產業。在訂單大量增加,造成整個產業缺貨與交貨時間遲延之後,需求量卻隨後暴跌,你需要任何產品,馬上就可以拿到。幾年之內,西門子、賽格尼北方電訊、霍尼韋爾,以及史林伯格等全都經由購買走下坡路的半導體制造公司而進入這個產業。

在1989年中期的通用汽車、福特和克萊斯勒,就如同《華爾街日報》所說的“因生產的汽車遠高於銷售量,經銷商庫存不斷累積。這些公司閒置工廠,並以多年來所未見的高比率解僱工人。”整個國家的經濟也常經歷這種經濟學者所稱“存貨加速器理論”(Inventory accelerator theory)的商業景氣循環—需求小幅上揚,導致庫存過度增加,然後引起滯銷和不景氣。

7、 焦點效應

就像一個小孩的生長,

嬰兒階段的焦點在於不能生病,

幼兒階段的焦點在於人格教育,

青年階段的焦點在於技能學習,

中年階段的焦點應該是勇於實現理想目標,

老年階段的焦點在於運動,延長生命。

企業才成長就像人類的成長一樣,不同的情況焦點和重點也不同,

個人觀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8、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卻越勾起別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別人試圖利用一切渠道來獲取被掩蓋的信息。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這與人們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有關。有一句諺語:“禁果格外甜”,就是這個道理。

9、首因效應

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的好往往失之偏頗,如果在公務員考試、考察干部時,只憑第一印象,就會被某些表面現象成矇蔽。其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對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點都有很容易被忽視。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懸河、對答如流者往往給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考察考核選拔人才時,既要聽其言、觀其貌,還要察其行、考其績。

10、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這種現象是由於近因效應的作用。信息前後間隔時間越長,近因效應越明顯。原因在於前面的信息在記憶中逐漸模糊,從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時記憶中更清晰。

11、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或“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暗示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12、羊群效應

有則幽默講: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裡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裡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裡就只剩下那位後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裡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笑過之後,聰明的你應該很快就能明白什麼是羊群效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的狼和不遠處更好的草。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羊群效應”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例如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衝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佔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正:羊群效應是一種減少研發和市場調研的一種策略,現在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個行業上,也叫做“Copy Strategy(複製原則)”。當一個公司通過調研和開發而投放市場的產品,會被對手輕易的複製而免去前期的研發成本,是加劇競爭的一個來源之一。

反:羊群效應更多帶來的是盲目上馬的項目和沒有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而導致的模糊的前景,甚至會分散一個公司的精力。正所謂,沒有免費的午餐,把握好羊群效應帶來的利弊才能做成正確的決策,選擇肥沃的草地。

行為經濟學著名效應TOP1~20

13、 墨菲定律

(Murphy’s Law)緣於美國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認為他的某位同事是個倒黴蛋,不經意說了句笑話:“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這句話迅速流傳。經過多年,這一“定律”逐漸進入習語範疇,其內涵被賦予無窮的創意,出現了眾多的變體,“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

(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東西越好,越不中用”、“別試圖教豬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豬不高興!”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根據“墨菲定律”,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14、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稱為人質情結,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意圖搶劫斯德哥爾摩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名銀行職員。這兩名可能的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的時間,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據說,當中一名遭挾持的女性,後來與之前綁架她的一名綁匪,在他服刑期間與他訂婚。

首先,受俘者必須真正感受到綁匪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其次,在遭挾持的過程中,被綁的人必須辨認出綁匪可能施予一些小恩惠的舉動。 第三,除了綁匪的看法之外,受俘者必須與所有其它觀點隔離;

最後,受俘者必須相信逃離是不可能的事。

專家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這種心理轉變,可發生在三到四天時間,但必須強調的是,身歷這種症候群的人並不是瘋了,而是他們正在為保住生命而戰。這種症候群代表受俘者藉由討好綁匪,以確保自己的一種策略。

受擄者盡最大的努力不去激怒或挑釁綁匪;而受俘者這樣做的時候,也漸漸失去自我意識,直到完全接受擄人者的觀點。假如受俘者現在用擄人者的眼光來看世界,他們就不再渴望自由,結果是當救援到來時,受害人可能會抗拒營救。

15、肥皂水效應

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肥皂水效應:將批評夾在讚美中。將對他人的批評夾裹在前後肯定的話語之中,減少批評的負面效應,使被批評者愉快地接受對自己的批評。以讚美的形式巧妙地取代批評,以看似簡捷的方式達到直接的目的。

行為經濟學著名效應TOP1~20

16、多米諾骨牌效應

在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或“多米諾效應”。指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即牽一髮而動全身。

17、登門檻效應

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18、淬火效應

淬火效應,原意指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後,浸入冷卻劑(油、水等)中,經過冷卻處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穩定。心理學把這定義為“淬火效應”。教育上也會有類似的現象,被稱之為“冷處理”。

在心理學與教育學中衍生出的含義為長期受表揚頭腦有些發熱的學生,不妨設置一點小小的障礙,施以“挫折教育”,幾經鍛鍊,其心理會更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會更強;對於麻煩事或者已經激化的矛盾,不妨採用“冷處理”,放一段時間,思考會更周全,辦法會更穩妥。

19、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行為經濟學著名效應TOP1~20

20、定勢效應

所謂定勢思維效應,是指人們因為侷限於既有的信息或認識的現象。人們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