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你除了會畫圖還會幹什麼?

中國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持續了將近20年,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邊陲,彷彿一夜之間,塔吊林立,塵土飛揚,勤勞勇敢的中國人,用不到20年的時間,蓋了比前2000年還要多的建築量。個人認為,以朱鎔基1998年商品房改革為開端,到2015年大面積的房產公司高管辭職創業為信號,昭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也意味著一個另一個時代的到來!

建築師,你除了會畫圖還會幹什麼?

曾幾何時,中國富豪榜上變換的都是房產巨頭的王旗,現在慢慢被各種互聯網新貴及新興產業領袖擠下神壇,碩果僅存的首富(首負?)萬達也時不時的面對各種質疑,各種挑戰。房地產行業一路高歌猛進,經歷波峰波谷,到2014年嘩啦一聲斷崖式栽了下來,幾乎變成了一個燙手的雞肋,政府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銀行金融機構避而遠之,談房色變。老百姓原來的兩大投資渠道房市股市都失靈,沒油水可撈了,對買房投資興味索然。所謂的剛需也是買得起的都買了,買不起的照樣不買。開發公司老闆以前大都是政府座上賓,招商引資VIP,這些年也不行了,忽然就像韋春花人老珠黃沒人理了。

這是激盪的中國地產20年(不到),野蠻生長,快速催熟,成有其理,敗有其因(本篇不展開論述,切正題)。

史上最輝煌的一段中國建築設計史就誕生於這樣一個時代背景。

這十幾年,得益於上述的快速城鎮化和造城運動,一大批的建築設計行業從業者踏上了這趟東方快車,披荊斬棘,披星戴月,披頭散髮,創下了一系列的世界之最,我們已經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設計公司(人員最多),全世界最多的設計任務(設計費不多),全世界最不辭辛苦的從業人員(一直想用這個詞代替建築師,因為大部分人只能算從業人員)。

這樣一個歷史機遇下,不光一將難求,千軍也不好買,各大設計工廠的HR們清一色的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

人才!

人才!

人才!

人才就像噴嚏,不是你想打就能打出來的。於是各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老八路新八路,應國家之所需,急社會之所急,開足馬力,只為

造人!

造人!

造人!

造人弄不好就變成造化弄人了。

建築設計人才需求的頂峰出現在2011-2012年左右,大家都知道2008年國際上有個金融危機,本來那個時候房地產也好,設計行業也好,已經岌岌可危,很多單位等死的心都有了。但是正愁沒人教,天上掉下個漢堡包,4萬億紅包撲通一聲砸過來了,只見微信群一陣騷亂,知道出大事了。4萬億加上延伸效應,十幾萬億基本上直線曲線的都進入了房地產。富豪榜房產商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好日子基本上發生在那段時間,前所未有的不差錢,很多奄奄一息的公司一下子生龍活虎,滿眼放光,充滿了強姦慾望。設計公司水漲船高啊,擴擴擴,招招招,千人公司,百人公司,俯首皆是。

房產公司,搶人!設計公司,搶人!策劃公司,搶人!代理公司,搶人!

這麼多的需求,造人工廠的老教授們講師們唾沫橫飛口水說幹了一時也造不出來啊,於是乎一夜之間,開挖掘機的,精修潛艇的,航母打蠟的,都改行做建築了。

這裡再延伸兩個子行業:建築效果圖與建築模型製作

這是兩個基於設計輔助的細分行業,其實在學校裡邊,這是建築學的必修內容,學生們建築表現的好壞,直接是設計能力的體現之一。到了工作中,這部分工作切分出去了,移交給專業的製作公司,變成設計製造業產業鏈的一環。

在2000年左右,建築學的學生會畫一張漂亮的效果圖,不光銀子鈔票大把大把的有,還有各種贏得美人歸的機會。(女生們一般電腦或者手工能力差些,能熟練用電腦畫表現圖和做得一手漂亮手工模型的,哪怕人像馬雲一樣猥瑣,總歸還有出場的機會)市場上那時候效果圖公司還是鳳毛麟角,很多都是建築學的高材生在開,由於市場大,競爭小,賺錢快,很快一批公司就起來了,“水晶石”“原景”“日瀚”,財富積累的速度遠快於其他設計公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由於門檻低,很快一大批的類似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生長出來,這些公司的從業人員很多是從第一代公司出來的,伴隨著電腦硬件及軟件的不斷更新換代,技術壁壘越來越低,很多環藝的美術的廣告的工業的人員湧入這個行業,建築學的越來越被邊緣化,最後慢慢演變成為設計公司的下游行業,建築師也不願意往下游走了。

模型公司也是一樣,最早的模型公司簡直比開發商還黑心,一個模型吃掉一個設計項目20%的成本是很正常的,那時候機器也不先進,剛開始製作模型的人也大都是學建築的。後來好的機器進來了,難度也降低了,很多模型公司的員工開始變成一兩個懂圖紙的帶著木工做就好了。解決了人才的壁壘,規模化效應就出來了,跑量成了模型公司的生存法則,價格堅守早已不重要。

再回過頭來看,建築設計行業不也同樣麼?

我們很大一部分人,甚至不能稱之為建築師;我們幹了很多繪圖工作,甚至不能稱做是建築設計!

我們只是資本驅動下房地產行業供應鏈裡的一個設計環節。

一、缺乏核心競爭力

我們充滿對開發商的敬意,越來越習慣開發商給定詳細的任務書,我們不用動腦子照著畫就行;

我們想方設法幫開發商出謀劃策,開源節流,強排、算賬、偷面積、省鋼筋。

我們從五大洲七大洋搬來各種樣式風格,取悅業主。

我們最喜歡乾的事就是複製、照搬、套用!尤其最喜歡幹超大型高層居住區!來錢太爽了。

設計公司能幹的事,都大同小異。

在黃金的十年中,廣大的建築師們變成了溫水中的青蛙。

二、遠離用戶

開發商是我們的客戶,客戶的需求不一定代表用戶的需求,越靠近用戶的公司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

華東院上市了,市值沒有世聯行高。

世聯行是直接面向用戶的,手中掌握的是一手的用戶數據。開發公司是以營銷為導向的,對用戶數據的依賴大於對產品的依賴,更何況現在的產品已經標準化,體系化。

鏈家現在拼命擴張,也是要佔領用戶端。

三、過度依賴地產業

前面已經分析過了,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經過高速發展,已經到了所謂“白銀時代”,真這麼分的話,黃金時代是上揚曲線,大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而白銀時代,聽著很牛逼,好像還大有可為的樣子,實際上是下滑曲線,日子一天天難過,也是一天天洗牌的過程。就是減量市場,我搶了你的我才能活下來,叢林法則,優勝劣汰,要多殘酷有多殘酷。

地產行業已經日落西山,完全依賴地產的設計公司焉有完卵?

前幾天有幾個自己出去創業的同事來聊天,說現在小工作室也做不下去了,想找工作,找了很多家,都在裁員,工作也不好找。都說轉型,現在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除了會畫圖,啥也不會。轉行投資開店,一缺資金,二風險更大,現在各行各業都不好做,沒經驗沒資金,一頭扎進去,死的更快。

對呀,建築師憑什麼轉型,你除了會畫圖還會幹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