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遊仙窟》,奇特的愛情篇章,反映了初唐開放的婚姻愛情觀念

小說《遊仙窟》由《唐人小說》錄載。作者自敘從汧隴奉使河源,因日晚途遙,馬疲人乏,遂投宿一個相傳為“神仙的第宅”。女主人十娘及五嫂殷勤相待,以詩文相酬答,調笑嬉戲,宴飲校射後由五嫂為“媒”,將十娘“嫁”與“我”,兩人旦晨灑淚而別。本篇描寫的是作者旅途中的一段感情經歷。就基本思想傾向而言,《遊仙窟》是淺薄庸俗的。然而,透過題材的表層意義,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作品所表現的現實風氣和作者所抒寫的文人情懷。首先遊仙窟》所描寫的愛情是一種沒有任何拘束的感情表現。男女主人公的結合既不以婚姻為目的,也沒有“貞操”“負心薄倖”之類觀念的束縛,只是自然地憑感情潮汐的起落。這在中國的愛情婚姻小說中是很奇特的,反映初唐時期在婚姻愛情觀念上的開放風氣。

小說《遊仙窟》,奇特的愛情篇章,反映了初唐開放的婚姻愛情觀念

其次,作品寫的是“人蹤罕及,鳥路才通”“香風觸地,光彩遍天”的“神仙窟”。然而窟中並非飄飄仙子,而是有名有姓的閨中少婦,她們的笑談舉止毫無仙氣可言,全然是現實中青樓女子的模樣。這表明作者所要抒寫的不是六朝文人那種遇合神女仙姝的嚮往之情,而是敏銳地察覺到唐代讀者對今生現世幸福的關注,試圖通過小說把仙境與人境溝通起來。“何須杏樹嶺,即是桃花源”,寄託更多的是對人間桃源的追慕之意。

小說《遊仙窟》,奇特的愛情篇章,反映了初唐開放的婚姻愛情觀念

再次,作品雖然不無輕浮之嫌,但由當事者娓娓敘來,透露出那種瞬息即逝的一夜之歡的悵怨情思,“思神仙兮不可得,覓十娘兮斷知聞”,一次感情的投入,一種淡淡的哀傷,使人不能不承認作者那流入輕佻的舉止中仍是有著深情在的。這種深情既是對美好感情的留戀,也是對人生離合的感慨。就像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所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在這一層意義上,作品給予我們的啟悟實際上已經超過了題材本身。從藝術表現看,《遊仙窟》是有相當魅力的。作品從構思的戲劇化、敘述的情感化及語言的駢儷化方面,真正為我們展現了文備眾體敘事婉轉的唐代傳奇風貌。

小說《遊仙窟》,奇特的愛情篇章,反映了初唐開放的婚姻愛情觀念

六朝志怪小說基本是寫過程的人物的始末,事件的起止,屬於線性敘事模式。唐人小說很多也是如此,把展示線性過程作為敘事的主要方式。而《遊仙窟》則是以描寫場面為主的,即在相對靜止的敘事時間關係中拓展空間,表現空間的人物活動,這是面性敘事模式。它反映著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空間意識,可以說是一種戲劇化的構思。如果我們根據相對靜止的敘事時空對《遊仙窟》進行分段的話,恰好可以分為序幕、四幕及一個尾聲。序幕——初遊仙窟。其場景是深谷帶地”,“高嶺橫天”,“煙霞子細,泉石分明”。其人物活動是“緣細葛,泝輕舟。身體若飛,精靈似夢。須臾之間,忽至松柏巖、桃華澗”。然後由一浣衣女子引出第一幕的場面——草亭相見。這個場面中的人物活動包括聽琴贈詩,互申懷抱;逶迤相見,自報家門。

小說《遊仙窟》,奇特的愛情篇章,反映了初唐開放的婚姻愛情觀念

接著由十娘“引入中堂”,場景轉換,引出第二幕的場面登堂宴飲。其場景是“水精浮柱,的含星;雲母飾窗,玲瓏映日”,“長廊四注”,“高閣三重”。其人物活動是宴飲詠詩,互傳心曲;聞樂起舞,巧語相謔接著又由五嫂引出第三幕的場面—遊園校射。其佈置是“雜果萬株,含青吐綠;叢花四照,散紫翻紅。激石鳴泉,疏巖鑿磴”,“水明魚影靜,林翠鳥歌喧”。其人物活動是即景詠詩,園中校射。然後再由五嫂“引少府向十娘臥處”,場景轉換,引出第四幕的場面——人室合歡。其佈景是“屏風十二扇,畫障五三張”,“檳榔豆蔻子,蘇合綠沉香”。其人物活動是故作矜持片刻成歡;泣淚相看,贈物言別。最後是尾聲——仙窟遺夢。其人物活動是送者不忍離去,猶在舊處立”,行者夜不能寐,“抱膝而長吟”。這裡,作者集中描寫四個場面,由草亭到堂中到園內到臥室,簡短的敘述自然引出場面的描寫,人物的活動充分展示內心的世界,從而讓讀者獲得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戲劇化感受。

小說《遊仙窟》,奇特的愛情篇章,反映了初唐開放的婚姻愛情觀念

然而,在《遊仙窟》的場面描寫中,並不是以人物活動取勝,主要以人物間的對話、書信、詩歌展開感情的交流與意識的傳遞從中活現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徵。在第一幕中,“我”聞十娘在彈琴,便做了一首詩逗她:

自隱多姿則,欺他獨自眠。故故將纖手,時時弄小弦。

耳聞猶氣絕,眼見若為憐。從渠痛不肯,人更別求天。

小說《遊仙窟》,奇特的愛情篇章,反映了初唐開放的婚姻愛情觀念

十娘則決絕似地答覆道:

面非他舍面,心是自家心。何處關天事,辛苦漫追尋!

當“我”窺見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十娘時,便又作了一詩逗她:

斂笑偷殘靨,含羞露半唇。一眉猶叵耐,雙眼定傷人。

十娘又決絕似地答覆道:

好是他家好,人非著意人。何須漫相弄,幾許費精神。


小說《遊仙窟》,奇特的愛情篇章,反映了初唐開放的婚姻愛情觀念

而當十娘“千呼萬喚始出來”時,十娘斂手再拜“我”亦低頭盡禮而言:“向見稱揚,謂言虛假;誰知對面,恰是神仙。此是神仙窟也!”十娘曰:“向見詩篇謂非凡俗;今逢玉貌,更勝文章。此是文章窟也!”這種帶有動作性的對話,就像戲曲中的對白;這種富有趣味性的對詩,更像戲曲中的抒情性唱段。而戲曲中抒情性的唱段,是戲曲作者運用延伸和放大內心活動的辦法,來表現人物細緻、豐富的感情世界的。《遊仙窟》幾乎全篇就是在這類似抒情性唱段的描寫中,讓主人公自剖心曲,自我表演,從而使“我”這個風流才子多情善感、輕佻浮躁的品性躍然紙上,而崔十娘也於佯羞假嗔中流露出奔放的熱情於半俗半雅中表現出孀居少婦的心理狀態。

小說《遊仙窟》,奇特的愛情篇章,反映了初唐開放的婚姻愛情觀念

《遊仙窟》在語言藝術上有一個顯著特色,就是韻散結合,雅俗交融。雖然駢體文很難表現敘事文體的風致,但是《遊仙窟》卻寫得活潑灑脫逸趣橫生。作品第一幕寫仙窟形勢之險峻,第二幕寫十娘屋宇陳設之壯麗豪華,第三幕寫崔家後園之美麗清幽,第四幕寫十娘臥室之珠圍翠繞,以及最後離別之後“我”思念十娘之情景,所有這些描述性的駢儷文本身,並不晦澀難懂,對偶也很自然流暢,確實達到了一種文章與景物相映生輝的藝術效果。況且在這些描述性駢文之後,往往就是人物生動活潑的對話,又使得景物與人物相得益彰。

小說《遊仙窟》,奇特的愛情篇章,反映了初唐開放的婚姻愛情觀念

至於“我”與崔十娘互相酬答的詩句,既有文字典雅、趣味高古的文人趣味,也有受民歌俗語影響,具有淺顯明快、大膽俚俗的特色。像第二幕中“我”、十娘、五嫂三人酬答都是《詩經》中的句子,如此博學通文,引用得體,雖然託之於山中俗女,文人的趣味卻洋溢其中。而作品中大量一逗一拒、一引一答的詩句,頗使我們想起了民間歌曲中最常見的男女問答的歌辭,宛如見到了山中樵夫與採茶女、水際漁夫與船孃們的“行歌互答”,清新活潑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恰與文人趣味相映成趣。

作者介紹:我是“沙坪壩皮皮乖”,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唐人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