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先生坎坷曲折的童年


路遥先生坎坷曲折的童年

祖父外迁,苦心经营

1940年,春寒料峭,历史的脚步走到抗日战争时期,为响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号召,来自各地的移民大军川流不息地向延安周围涌来,其中就有清涧县石嘴驿区王家堡的王再朝一家。

因为清涧县老家山高沟窄,人稠地薄,养活眼下这几口人,日子过得较为艰辛。王再朝老汉决定趁移民政策,在南老山再安插上一个点,互为照应。王家拖儿带女,经过两天的艰苦跋涉来到邻近的延川县,离城十五里,有个郭家沟,地处小沟与站川的交汇处,院子里就可听到站川河潺潺的水响。几户人种三架大山和二十来垧川水地,地广人稀,是个俺家的好地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王再朝老汉逐渐年迈,将家里的担子交给了长子王玉德,王玉德主持家务,舍得使力,舍得出粮,也舍得花钱,十几年间,送老父上山,包括二弟玉宽和三弟玉富的婚事,都是他一手操办,事情过得排场体面。

家道中落,无奈过继

不过,等王玉德把二弟打发回清涧老家,再供给三弟在舍和沟教上书,他多年苦心积攒的家当也耗费殆尽,还累出一身病。此后,他吃苦耐劳的优势开始锐减,光景渐趋衰落。

造化弄人,王玉德夫妻至老膝下无儿无女,而返回老家的玉宽却连生几个孩子,食难饱肚,衣难蔽体。两口子日夜为难以抚养他们成人而熬煎,万般无奈,想到了把孩子给人。给谁呢?按陕北的习俗,优先考虑本家,玉宽先征求大哥的意见。玉德呢,年近不惑,以后总得有个依托,能抱养自己兄弟的孩子,当然再好不过:再说,自己带上一个,起码能减轻二弟的一份负担。最后商定让长子卫儿来延川,户口落在自己名下。

踏上远途,父子离别

那是1957年寒冬,冒着凛冽的寒风,年仅七岁的卫儿跟着父亲王玉宽,走了一百七十里老光子路,第二天傍黑才来到大爸玉德家。大爸家的光景虽不如从前,但较之老家,显然强得多。大妈李桂珍,见到卫儿——以后的儿子,喜得眉开眼笑,擀白面,调酱汤,荷包蛋嫩黄嫩黄,油炸葱丝喷香喷香,吃得父子俩汗水直淌。

路遥先生坎坷曲折的童年

八集大型记录片《路遥》剧照

成年后的卫儿回忆起那一日,他说:“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早晨,感到十分孤独”。

一大早起来,因为要赶路,早早把他喊醒,穿起破烂的衣服,因为衣服的底层都破了,所以十分难穿。

父亲带着他,一路上要饭吃到伯父家。

父亲只揣两毛钱,第一天在清涧县城待一天,第二天黎明穿过这个县城,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一个卖油茶的老头,穿着破烂的衣服。

父亲掏一毛钱买一碗油茶给他喝,还找五分钱。

离开家后漫漫100多公里的行程中,父亲始终没有告诉他真相,只是说带他到伯父家去玩两天。

当路遥与父亲一身疲惫地来到大伯家时,已经是上灯时分。路遥见到了奶奶,也见到了大伯和大妈。

吃过晚饭,疲惫的路遥早早就睡下了。在清涧老家,他睡觉时只能盖一床补了又补的破被子。而在大伯家,他能单独盖一床新棉被,铺一条新褥子了,这是他有生以来享受到的最好条件。油灯下,大妈李桂珍看着卫儿那黧黑的圆脸庞,睡梦中小嘴还在嚼着,嘴角泛出涎水,她惬意地笑了。有了儿,就有了指望,再苦再累,也得把孩子抚养成人。

几天以后的一个早晨,父亲很早就起来了,他唤醒儿子,对他说要去赶集,下午就回来。

明天咱就一块儿回老家去。卫儿点点头,但他知道父亲是要悄悄溜走。

路遥先生坎坷曲折的童年

八集大型记录片《路遥》剧照

趁家里人不注意,卫儿抄近路来到村边一棵老树背后,含着眼泪看着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从村子里溜出来。

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

五至七岁是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心理积淀将形成一种定势,成为影响个体性格和行为特征的重要因素。幼年时期的人生变故,对于路遥敏感心灵的形成,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留在延川上学,就要在心理上接受和适应这个全新的环境。尽管泪水唰唰地流下来,他还是咬住牙忍着没有去追父亲。因为卫儿觉得自己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而父亲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供他上学的,所以他选择了留下。

独身闯荡,“一战成名”

王家堡村和大伯家所在的郭家沟村相差一百多里路,这两地人们在生活习性与语言习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当地村里的孩子们把路遥这个操着清涧口音的男孩,叫“外路脑子”,甚至公开挑战与示威。对此,开始试图融入郭家沟村的卫儿,也尽量采取一种克制与容忍的态度,保持适当的距离。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又忍不住孩子们各种乡间游戏的诱惑,迫不及待地参与其中。

矛盾终于在一次“打瓦片”游戏中爆发了。本来,卫儿赢了游戏。但村里大男孩骂他“私孩”“为儿货”,卫儿这时再也控制不住情感,和这个男孩摔到一起,并把这个男孩的头打破,直到大人们走过时,才把他们拉开。

这次打架,卫儿给郭家沟村的孩子们上了一课,这个“外路脑子”也不是好欺负的呢。这次打架,也让卫儿打出了名声,村里小孩再也不敢公开欺负他了。

除了白天与村里小孩的玩耍外,路遥更要直接面对大伯与大妈。

大伯是善良与厚道的“受苦人”,因为“外来户”的身份,早已经让他养成了小心处事、谦让待人的性格。村里不管有什么事情,他总是乐意忙前忙后。在郭家沟村经营了十几年,他已经有了不错的人缘。但没有儿女,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俗话说“养儿防老”,弟弟送来的路遥,就是自己今后的儿子,自己死后继承香火的儿子,所以他对路遥十分呵护。尽管大伯夫妻非常喜欢这个侄儿,时不时给他用仅有的粮食做点可口的饭菜,但路遥还是感到有些孤寂,好在奶奶也住在伯父家里,使他的心里感到一丝慰藉。

抗争命运,终得入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奶奶和大妈一家的呵护下,卫儿挺懂事,和村里同年等岁的男女娃娃和睦相处,从不磨牙斗嘴,穿着件不合体的大袄子和打满补丁的裤子,活蹦欢跳于他们中间,“藏野猫”、“打瓦片”、“黄鼬逮鸡”,饿了,回家寻上块冷团子,累了,连露脚趾的鞋也不脱,就上炕歇着。

有一天晚上睡下,寒冷难耐,慈眉善目的大妈,将他拉进自己的被窝,捂热他冰冷的双脚,不知怎地,大妈觉着卫儿久久不能入睡,布被在轻轻地抖动。

  “卫儿,你做什么?”

  “我练习写字。”

大妈这才摸见卫儿,用小手指头在肚皮上画着,滚烫的泪珠夺眶而出,她泣不成声地念叨:“过了年,大妈给你买本子,买铅笔,送你也上学。”

  “大妈,我不逃学。”

母子俩紧紧地搂在一起。

路遥先生坎坷曲折的童年

八集大型记录片《路遥》剧照

路遥先生坎坷曲折的童年

八集大型记录片《路遥》中大妈李桂珍老人

但是,因为大爸家里生活困难,缺吃少喝,卫儿上学一事遭到了大爸的反对,作为一个男孩子,大爸是要让他去劳动呢。但是,卫儿与命运抗争的意识非常强,幸运的是深明大义的大妈义无反顾地支持他,也许这位善良的老人只是疼爱养子,或许他只是想着养子以后不再像他们那样一辈子受苦,正是因为有了她的支持,我们的卫儿才得以进入郭家沟村的马家店小学进行学习。

1958年的新学期开学,大伯领着路遥到村小学报名。当时全村只有一个设在马家店自然村的马家店小学,是用一座废弃的庙宇改建的。学校共有三孔窑洞,教师办公室占一孔,其余两孔则挤了四个年级的学生。

路遥先生坎坷曲折的童年

纪录片《路遥》中的马家店小学

当时,马家店小学只有一位叫刘正安的男老师。在报名时,路遥只有一个“王卫儿”的小名,刘老师说这个名字不行,得起个官名。

大伯说道:“我们不识字,先生你给起一个吧。”刘老师顺口说:“把卫字带上,填上个国字,王卫国。将来念成书,长大了参军,保家卫国,说不定还能当个大官、军长!

老师这一说,大伯自然很高兴。路遥心里也热乎乎的,他下定决心,要好好用功,把书念成,长大当个“军长”!从此,“王卫国”就成了路遥的大名了。

1、高歌《困难的日子纪事——上大学前的路遥》

2、田波CCTV9纪录片《路遥》

3、建东何言《路遥:童年的苦难,砥砺与偿还》

4、不雨亦潇潇《坎坷的童年,注定一生不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