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天之經,地之義,德之本!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孝經》在儒家經典中,是字數最少的一部。其經文部分只有1778個字。然而早在漢代,《孝經》便已成為經學的入門參考讀物。由於孝道是家庭中主要的倫理關係,所以很容易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而從人倫親情中,導引出孝治的觀念,更是把孝道擴大到治國、平天下的境界。

【原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澤文】所謂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

【原文】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譯文】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原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譯文】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

【原文】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譯文】孝子在對待父母的時候,日常生活時保持恭敬,父母養老時讓他們心情愉快,父母生病時真心為他們擔憂,父母去世要有孝子的哀傷之態,祭祀的時候按照禮法來行事。

【原文】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譯文】假如有人不愛自己的父母、親人和同胞,而去愛外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的父母、親人和同胞而去敬別人,那就叫悖禮。

【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譯文】利用自然的季節,認清土地的高下優劣,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恆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沒有的事情。

【原文】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譯文】孝悌之道,如果做到了至極的程度,就會感動天地之神,天人一體,互為感應,偉大的孝道,瀰漫於天下,磅礴於四海,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原文】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譯文】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轉移風氣、改變舊的習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

【原文】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譯文】君子教人以行孝道,並不是挨家挨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當面去教導。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讓天下為父親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為弟之道,是讓天下為兄長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為臣之道,是讓天下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

【原文】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譯文】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裡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因此說能夠在家裡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