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本语文书,那些都是被年幼耽误的好文章

缩写、节略、摘选

此文学三大罪


给我一本语文书,那些都是被年幼耽误的好文章


1

被误解的鲁迅


都说中小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小学课本上对于鲁迅先生的评价,是我们每次一要学习鲁迅先生文章时就要反复强调的句子早已耳熟能详。

在大多数人的童年鲁迅先生常被塑造成一个斗士,一个英雄。他仿佛永远不知疲倦的试图唤醒最广大的人民,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但事实又果真如此吗?

鲁迅从来就不是一个革命斗士,更算不上文化运动的领袖。相较于傅斯年似“江湖草莽”般的拉帮结派,也有别于胡适的精英抱团。鲁迅先生从此都是孤单一个人的,即是个人的孤单,更是思想的孤单。


在《呐喊》的自序中鲁迅先生曾这样写到

一次鲁迅先生的好友金心异来拜访他发生如下对话

“你抄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应好友金心异之邀,开始的写作生涯,从一开始就是不情不愿的。这一年他三十七岁早已失去了当年弃医从文的一腔热血,在无尽的悲观之下写出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更是如此。


给我一本语文书,那些都是被年幼耽误的好文章


《狂人日记》小说讲述了一个因为照到月光而清醒过来的狂人,发现他的四周都是吃人的人的故事。但鲁迅先生对于这个故事中最大的悲观不在于狂人对于他人吃人行径的揭露。而在于原来清醒过来的狂人发现自己原来也吃过人肉,在年幼时他就曾吃过妹妹的肉。

是否还有没曾吃过别人的人存在吗?怕是不存在的,所以鲁迅先生才在极度悲观的状况下说出了那句明言,救救孩子们吧。


我是不同意孩子们过早来读鲁迅的,一方面我们被从小就教育鲁迅先生是最有魄力的文学斗士,这样的面孔与他的文章是并不相符的,他不但不是斗士他反而是群众和我们一样,他是很悲观的对于中国未来的境遇。所以才会在风筝中写下童年对弟弟施以暴力,在狂人日记中写下吃人的狂人。而这实在都是错误的解读。

另一方面鲁迅的文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些过于深刻、难以理解,作品中对于社会深刻的反思和其中蕴含的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同情心,是没有一定人生阅历很难读懂的,反而白白惹人厌恶。


给我一本语文书,那些都是被年幼耽误的好文章

呐喊鲁迅


给我一本语文书,那些都是被年幼耽误的好文章

鲁迅全集(全20卷)鲁迅


2

文字隽永的朱自清散文


提到散文在中小学课本中同样有不少,所选文章大多文字隽永,辞藻华丽。而若论其中的翘楚必当属于朱自清先生。

中小学课本共收录朱自清先生散文三篇,分别为《荷塘月色》、《背影》、《绿》。所选出自于朱自清先生《朱自清散文选》。


给我一本语文书,那些都是被年幼耽误的好文章


但如果你没打开过这本《朱自清散文选》,你就要被童年对于朱自清先生的固有印象所欺骗。

毛泽东先生的著名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于是你料想一个民族气节如此摄人光华的老先生的文章难道都是词藻优美,立意深远的文章。你开始怀疑,紧接着你打开这本书,果不其然你看到了《论执政府大屠杀记》、《沉默》、《论气节》、《论无话可说》等等。你才发现你上了当,你发现了在精美的词藻下掩盖的那条不屈的民族脊梁。


而这其中更以《论执政府大屠杀记》为散文精华之最。散文记录了三一八惨案案发之经过。同样的事件鲁迅先生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被选于课本之中。本该相同的姿态,因为节选,两位先生反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给我一本语文书,那些都是被年幼耽误的好文章

译林名著精选·背影:朱自清散文选(名家导读·插图本)朱自清


给我一本语文书,那些都是被年幼耽误的好文章

中华散文珍藏版·朱自清散文朱自清


3

讴歌母爱的史铁生


第一次接触史铁生的文字,是小学五年级学到的那篇《秋天的回忆》,文章记述了作者在瘫痪后常常喜怒无常,而母亲仍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后来年纪渐长又学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记述作者母亲去世后,重回儿时小院的故事。


给我一本语文书,那些都是被年幼耽误的好文章


而对于我而言这两篇文章是久久无法忘怀的,而《合欢树》、《秋天的回忆》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大概是两篇文章都在讲述伟大的母爱,讲述生命的转瞬即逝,讲述时事无常。

于是我打开书,一上来就被《我与地坛》深深地打动,史铁生的文字仿佛有魔力一般,于是我静下心来静静聆听,我仿佛看到史铁生就站在地坛的槐树下慢慢诉说。


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结果你又发表了几篇,并且出了一点儿小名,可这时你越来越感到恐慌。我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质,刚刚有点儿像个人了却又过了头,像个人质,被一个什么阴谋抓了来当人质,不定哪天就被处决,不定哪天就完蛋。……人为什么活着?……后来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挺滑稽的时刻。那天你又说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


于是我懂了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我还有那么多的书没去看,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我要写,活着不是为了写作,但写作是为了活着啊。于是我明白了尼采的永劫回归,明白了米兰昆德拉的只活一次是不算数的。于是我开始谨慎的选择自己的生活,不在沉浸于各式各样的诱惑,我不在顾及过往的种种,我要向前看。


给我一本语文书,那些都是被年幼耽误的好文章

我与地坛史铁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