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又到一年一度風清景明時節,梨花風起,點點哀思 。


梨花風起正清明

《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首先是一個節日,其次才是一個節氣。


開枝散葉,枝再繁,葉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處。這種融入血脈中的眷念,在這樣的節日,總會牽動幾許思念、幾許哀愁。會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很多事,可能也只是幾聲離別時的切切蟲鳴,一縷農家黃昏的裊裊炊煙,半點夜深幽夢裡的婉然音容。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風俗傳統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據記載,中國人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這一天對於中國人最大的意義就是在於祭祖和掃墓。大江南北,人們趁著春光明媚,往往扶老攜幼,到陵園墓地向故去的先人進奉貢品,香燭,緬懷先祖,寄託哀思。


梨花風起正清明

清明是一個代表著生機和活力的節氣,清明前後,新綠芽齊,百花盛開,萬物齊潤,生機盎然。


梨花風起正清明

如果站在節氣的角度,到了清明這一天,意味著氣溫一天天變暖,全國各地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農諺說的好,“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也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清明前後,也是人們踏春出遊的好時節,全國各地也流行很多時令活動,比如盪鞦韆,放風箏,植樹,插柳等等。


梨花風起正清明


梨花風起正清明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說到清明,這大概是絕大多數人能想到的第一首詩。是的,杜樊川這首七絕,可謂所有寫清明詩詞中的壓卷之作。全詩無一冷僻字,無一生澀典故,讀來琅琅上口,意思通曉順暢、如同白話。全詩營造了一種悽清愁悶的氣氛,卻在惆悵憂懷中又現出含蓄淡雅的韻味,彷彿一幅冷峭孤麗的清明春雨圖。


梨花風起正清明


《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淅淅瀝瀝的春雨,若隱若現的賣花聲,那種悽清如水的景緻,與其說躍然紙上,不如說直入我們的心扉。這正是大家手筆,用最簡潔曉白的語句,便能把景與情自然交融而不著痕跡。

陸游在寫下這首七律時已年過六旬,壯志未衰卻也一生難酬,歲月的流逝和對朝廷的失望,使得少壯之時的意氣風發與裘馬輕狂,換來如今的惆悵感傷與愁懷無奈。但是全詩卻無頹唐之態,盡顯一個洞明瞭世事的花甲老人,壯懷激烈中平添了一些平靜和隱忍,然而我們依然能從這看似閒適的語句中,讀出詩人澎湃的情懷。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全詞短小玲瓏,卻氣韻疏曠,便只是上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寥寥數語,意境已躍然而出。寒食後喝點酒,未料卻觸動鄉思且點上新火烹煮新採的明前茶嚐嚐吧。而末了“詩酒趁年華”可謂警句,警人警己。

有人說這體現了蘇軾“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超然人生態度,心有慼慼焉!

梨花風起正清明

梨花風起正清明


歲月靜好,因有人負重前行。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今天發佈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正值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和國內疫情反彈風險和境外輸入風險防控的關鍵期,我們唯有咬緊牙關、嚴防死守,才能避免前功盡棄,奪取全面勝利。


梨花風起正清明

(圖片來源於《甘肅農墾》報,作者系黃花農場職工範俊傑)


梨花風起正清明


草長鶯飛,隴原大地的美已經按捺不住,我們懷念的煙火氣環繞的這座城市,也慢慢甦醒了,一切又充滿了美好。


梨花風起正清明

梨花風起正清明


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清明時節的常態,為避免人員扎堆聚集,減少交叉感染風險,甘肅省民政廳發佈了清明節疫情防控和祭掃服務管理工作通知,倡導綠色文明安全祭掃,推廣網上祭掃、預約祭掃等方式降低實地祭掃人數和祭掃活動聚集感染風險。

緬懷親人,貴在心意,重在文明。非常時期非常舉措,無論是現場祭掃還是“雲祭祀”“代祭掃”,“雲”端寄哀思不僅是非常時期的應急之舉,也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的祭掃方式。


梨花風起正清明


互聯網雖然改變了傳統形式,但骨子裡的精神仍保持不變,心存感恩才是真正的含義。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

感恩和父母子女的緣分,“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感恩朋友,惜緣惜福,知敬畏懂感恩,“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感恩夫妻之情,“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梨花風起正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