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時近穀雨,正是品味明前、雨前茶葉最佳的時期,按往年的經驗,京城的茶市也該熱鬧起來了。

說起京城茶市,不得不說說號稱“中國茶葉第一街”的馬連道。短短二十年,它從人煙稀少的荒涼之地,一躍成為擁有著十幾家茶城、3000多家商戶,集聚了全國六大茶類、數千種名優茶的茶葉交易中心,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十分突出的。

百年前,北京遍地是茶莊,滿城是茶館,元長厚、張一元、正興德等一大批茶莊品牌紮根在宣武,而當時廣安門外的馬連道,還只是一塊荒無人煙的區域。


馬連道是什麼道?

馬連道不是一條道,他原本是老宣武區西南角近一平方公里地域的總稱。其範圍大致是東起蓮花河岸,西止灣子街,北起馬連道北街,南到魏牆村。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1991年5月宣武區行政區劃圖中馬連道所在的區域

這裡原本荒無人煙,有著大片的沼澤地、葦塘以及幾處零星的村落。名為“馬連道”,是因為該區域內小道旁多生長馬藺草,也叫馬蓮、馬蘭花,轉音得名。自清末起,人們便稱此地為馬連道。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其實,細究歷史,早在金代,完顏亮遷都燕京,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進行擴建,更名“中都大興府”,馬連道地區便被劃歸金中都內。越過金水河,對岸便是皇城。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金中都中馬連道就和皇城隔河相望

金中都是北京歷史上第一次成為國都,歷經800多年,這座古城留下的,只有3座夯土堆

,其中一處便位於北京廣安門外的馬連道、蠍子門、高樓村、鳳凰咀村一帶。

馬連道最先發展起來的是倉儲和運輸業

上世紀50年代,隨著當時北京最大的貨運火車站——廣安門站的建立,出於物資儲運的需要和運輸上的便利,這裡相繼建起了糧食、百貨等專用鐵路線的大型倉庫和大批廠庫。尤其是馬連道路兩側,就有糧食局、物資局、商業儲運公司等的大小型倉庫32個。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1906年的廣安門站站舍

1956年,北京市茶葉加工廠也落戶馬連道14號,至此,馬連道成為北京市最大的倉儲基地

與此同時,這裡也逐漸拓築了街巷建起了居民區。不少街巷衚衕的名字都是以馬連道為主派生,比如,馬連道北街、中街、南街、東街,馬連道衚衕,馬連道路等,這幾條街巷衚衕如今也還依然存在。

1987年,廣外地區十幾個單位集資並出動民工,將馬連道路修整一新。此時,馬連道路兩側的單位自北向南依次是:華隆副食商場、華隆飯店、市運公司二廠、京廣綜合加工廠、京廣菸酒店、儲運公司馬連道分公司、馬連道乳品電機修理部、市百貨公司供應站、北京市自來水公司廣外倉庫、北京市茶葉總公司、馬連道糧食倉庫、市物資局儲運公司廣安門倉庫、市金屬材料公司有色優鋼供應站、宣武區錦藝裝飾品公司、二商局食品開發公司、商業部第一招待所、太陽能技術開發公司、儲蓄所、糧店、副食店、藥店等。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馬連道路

由這些資料可以看出,這時的馬連道不僅有著諸多倉庫和供應站,還有兩家運輸公司。尤其是過去國家處於計劃經濟的時期,為了平抑物價、保障供應,北京市一商局和二商局將大量貨物儲存在馬連道的倉庫裡,於是,便有成批的商品從這裡發往全國各地,這讓馬連道在不經意間成為了一個

物流集散中心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上世紀80年代,馬連道逐漸出現了一些小市場,但畢竟市場基礎不夠,這些接連上馬的小商品、建材、音響等各類型市場都沒有太大發展。直到1995年,這裡依舊籍籍無名人跡罕至


地利人和 茶市初具規模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1984年,國務院頒發了75號文件,決定將茶葉的經營權徹底放開,允許個人進行茶葉經營。於是,一批眼光毒辣的福建和浙江茶商來到京城,在馬連道落腳。

偌大京城,為什麼偏偏是人煙稀少的馬連道呢?

原來,當時馬連道擁有著北京最大的茶廠——北京市茶葉加工廠,而且離廣安門鐵路貨運站又近,還有著絕佳的倉儲和運輸條件。

北京茶葉加工廠便是北京市茶葉總公司的原身,過去主要是拼配、加工和包裝茶葉。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年代,茶葉是國家二類物資,在北京

只有北京茶葉加工廠一家經營茶葉。而且,北京茶葉總公司在全國的茶葉界也是龍頭企業,不管是銷售額、銷售量還是技術設備都在全國前列。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1988年6月成立的北京茶葉總公司茶葉市場,成為了馬連道茶葉一條街的立市之源。

最初,外地的茶商們只是在附近租些倉庫,將茶葉存放在這裡,自己滿京城地

去推銷。隨著業務的擴展,上門來選購的商家越來越多,便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個批零兼營的店鋪。

到90年代初,全國各地都有茶商看到了馬連道蘊涵的商機,於是紛紛北上,雲集於此,茶市也初具規模

終於,在1992年,馬連道成立了茶葉批發市場。自1996年起至1999年,京馬茶城、京閩茶城等也陸續建成開業。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這樣一個民間茶商自發聚集的階段,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末。1999年開始,隨著茶商的集聚,馬連道開始有了茶葉一條街的雛形。


政府介入 十年躍居中國茶葉第一街

1999年,北京市商委和宣武區區委、區政府看準了馬連道的茶葉特色,開始投資整治路面、燈光、綠化等市政配套。2000年,政府開始介入馬連道的發展,並對其進行扶持。

截止到2019年,馬連道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九屆“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展(節)”,為茶商們搭建了一個交易、宣傳和展示的舞臺,為他們的發展創造一種有利的外部環境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硬件設施的提升以及政府的扶持,打消了因外部環境而有所顧慮的茶商。畢竟,1999年前的馬連道,不僅街道窄,也沒有鋪柏油,連排水溝都是露天的。茶商們都是在道路兩側臨時搭建的棚子裡做買賣,整個茶市看起來既零散又不成氣候。說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一點都不過分。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2000年,馬連道茶城開業,最初試營業的時候一層只有1/3的茶商,但是因為商城的管理部門一不收租金,二不收管理費,什麼費用都沒有,還和茶商們直接簽了5年的長期合同。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就這樣,不到兩年,2.8萬平方米的馬連道茶城駐滿了370多家茶商,整個商城以茶葉、茶具、茶藝、茶教育為主題,成了馬連道茶街的標誌。據有茶商回憶,當時最紅火的時候,商城門口從早到晚都擠滿了來拉貨的卡車。

2000年9月28日,北京市商業委員會正式命名馬連道為“京城茶葉第一街”,它成為被首批列入特色商業街的重點地區。

由於茶葉的集群發展,生意越來越好,2004年北京茶葉總公司把自己的倉庫改造成了茶城,2005年馬連道最南邊的鞋城也改成了茶城。如今的馬連道路,南北一條街茶香四溢,成了名副其實的茶葉一條街。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2010年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上,馬連道正式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命名為“中國茶葉第一街”,並授予了牌匾。至此,在馬連道懸掛了10年之久的“京城茶葉第一街”牌匾被“中國茶葉第一街”取代,成為馬連道的新地標。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中間的這十年,便是馬連道發展的黃金時期,期間最興旺的生意是批發,最紅火的時候,茶城門口每天從早到晚都擠滿了拉貨的車輛。據瞭解,當時每個茶商每天的批發量少則幾千,多則幾萬,有的上十萬元。那時候不是缺市場,而是缺貨源,價錢也好。

這十年的繁榮,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很快便蔓延到中國,波及到茶市,首當其衝的便是馬連道的“京城茶葉一條街”,其中,最受影響的便是競爭極為激烈的普洱茶,想想昔日馬幫進京何等風光快意,再看後來茶商落寞收場又是何等悲涼。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從雲南而來的馬幫抵達北京居庸關長城


大勢所趨 馬連道將疏解

隨著電商的崛起,傳統商業模式受到了極大衝擊,馬連道也是如此。不管是交通還是營業時間,多多少少都和現在人們的消費習慣有些不匹配。

新時期的馬連道,到底該何去何從,政府在2016也已經給出了答案:疏解

疏解的主要是街區的批發、倉儲、物流和粗加工等非首都功能,另一方面則是鼓勵企業加強和互聯網的融合創新,加快向新媒體和數字版權、衍生版權領域拓展,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模式。而疏解的後的茶城則會移至冀津,預計今年會完成一期的建設。

也就是說,今年的一期建設如果能如期完成,是否就說明馬連道的疏解就已經提上日程了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馬連道夜景

想當年,北上的茶商或肩挑背扛、或慕名而來、或誤打誤撞來到這裡,安營紮寨,用他們的勇敢、智慧和辛勞一點一點地改變著馬連道,也改寫著自己的命運。他們中有的早已功成名就,有的早已黯然離場,但更多的仍在為未來打拼。

茶城一旦告別馬連道,茶城不再是原來的茶城,馬連道也將不是原來的馬連道了。

但是,歷史的洪流滾滾而過,關於茶、關於茶商、關於茶城、關於馬連道,新的故事,將繼續上演……


· end ·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 中國網,中國茶業第一街簡介

[2] 茶語網,即將告別的馬連道?中國茶葉第一街的二十年風雨

[3] 經濟日報,京城馬連道 茶香飄萬里

[4] 馬連道是什麼道?

[5]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臺的《華夏之窗》節目,中國商業特色街馬連道茶葉街

[6] 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

[7] 北京特色商業街專刊,馬連道茶葉街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穀雨時節 說說“中國茶葉第一街”馬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