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公案”系望風捕影,龔自珍的“臨風遞與縞衣人”確有情愫

道光年間,京城裡突然流傳開關於一對中年男女的緋聞,叫作“丁香花公案”。男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龔自珍,女方是貝勒爺遺孀顧文清。流言蜚語鋪天蓋地,沸沸揚揚,讓兩個當事人有口難辨。龔自珍無奈,只好從此離開京城這是非之地,再也沒有回來。顧文清則在他人的懷疑、歧視的目光下忍辱負重養育子女,度過餘生。此事給光緒詩壇留下一大遺憾,人們再也看不到文人雅集中這兩位才子佳人的身影了。其實,謠言的製造者並沒有掌握什麼具體材料,就無中生有地杜撰。他們讀過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二百零九首),摘出其中的“丁香花”“縞衣人”,斷章取義,過度解讀,從而臆造出上述緋聞來。因此,我們不妨回到文本,還原真實的詩境,一正視聽。

“丁香花公案”系望風捕影,龔自珍的“臨風遞與縞衣人”確有情愫

龔自珍塑像

這首七絕的正文是:“空山徙倚倦遊身,夢見城西閬苑春。一騎飛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短短28個字中,有山有城,有實有虛,畫面空靈迷濛,不知所指。好在詩的下面還有一句小注“憶宣武門內太平湖之丁香花”,可做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細讀全篇兩遍後,我們可以初步判定,這首詩是一首敘事詩。大致的情節就是,主人公郊遊秋山時,疲倦困頓,百無聊賴,於是憶起春日京城的丁香花,情有所寄,情深意長。但是,詩人的情愫可沒有那麼簡單,細細品味,方能感受到。

“丁香花公案”系望風捕影,龔自珍的“臨風遞與縞衣人”確有情愫

白丁香花,令人聯想起縞衣人。

“丁香花”,在本詩中是一個寫實的意象,還是一個象徵性的意象,這是要重點思考的。但我們也不必急於下結論,需要根據詩人起承轉合的章法去思考。起句“空山徙倚倦遊身”包含四個詞語:“空山”這個意象,似乎缺少了王維筆下的生機勃勃,只在凸顯秋意正濃,主人公心中卻是空空如也;而“徙倚”則表示他似有所尋,又終無所獲,進退之間猶豫徘徊;“倦遊”說明久遊在外,已然疲倦;最後一個“身”字似乎意味著,主人公身與心、靈與肉的分離,這是一件痛苦的事兒。綜合起來思考,這個開頭就不那麼朦朧了:主人公本是為排解心中苦悶,遠遊寂靜的秋山。無奈心事太重,進退取捨難做定奪,於是心中有些長恨此身非我有的感覺,想要在山中解決的問題遠沒有解決。

“丁香花公案”系望風捕影,龔自珍的“臨風遞與縞衣人”確有情愫

秋山,空靈幽遠。

主人公為什麼要在這寂寥的秋日進山呢?次句“夢見城西閬苑春”好像在告訴我們答案:城西的一段情緣,一直困擾著詩的主人公,只得進山來排解它,可如今又陷入了剪不斷理還亂的困境。倦遊之中,迷離恍惚,主人公不由自主地做起夢來,夢見了他想要遺忘的城西。城西是哪裡?就是小注裡的“宣武門內太平湖”。城西有什麼?有他掛念的閬苑。閬苑是什麼?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閬苑裡有什麼?有春日裡的仙葩,就是詩人們鍾愛的“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豔”的丁香花。主人公眷戀的是丁香花,不得不擺脫的也是丁香花,如今又讓他魂牽夢繞的還是丁香花——這花也太迷人了,迷得主人公魂牽夢繞。我們漸漸明白了,這花,這丁香花,是有寓意,有象徵意義的。

“丁香花公案”系望風捕影,龔自珍的“臨風遞與縞衣人”確有情愫

宣武門

最後兩句“一騎飛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是主人公在夢境中進一步創造出的場景:夕陽西下,紅霞滿天,硃紅的大門外,一陣塵煙,送來噠噠的馬蹄聲。驛差飛身下馬,將尺箋親自交給久久在此等候的白衣女子。我們猜想一下書信的內容,大概都是空山裡主人公朝思暮想、輾轉反側的那些情話。白衣女子佇立風中,捧讀書信,遠遠看去,恰似閬苑仙葩丁香花:潔白無瑕,風姿綽約,脈脈含情。這回我們對上號了,小注裡的“丁香花”,正文中的“春”,就是那“縞衣人”,她就是這首詩的女主人公。

“丁香花公案”系望風捕影,龔自珍的“臨風遞與縞衣人”確有情愫

其實,龔自珍離開京城,主要原因還是官場黑暗

看起來,這首詩確實是一首情詩,寄託了龔自珍一腔深情。但是,詩的篇幅短小,意境朦朧,不允許我們穿鑿附會,硬性地將詩中男女主人公對位為生活中的詩人龔自珍和顧文清。若是一味地捕風捉影,武斷地下結論,對於兩位清白的詩人也是不公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