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的外國人評價殺女嬰現象?在人性、真假、國際認同之間

導言:為什麼外國人會關注晚清社會中的殺女嬰現象

其實,外國人對這一現象的關注,早於19世紀之前。來華的傳教士是主要的觀察者和發聲者。歷史上,傳教士在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頁,無論是利瑪竇還是清朝的傳教士,無論是他們宣傳的教會觀念還是帶來的科技產品。對殺女嬰現象的關注和觀察與他們的教會傳統不無關係,與中西觀念不無關係,與不同社會中的女性地位不無關係,也與當時的國際關係緊密相連。總之,外國人筆下的清朝社會殺女嬰現象,既有來自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有夾雜著複雜社會與國際格局的博弈,它們共同構成了外國人筆下多樣的社會情形。

清朝社會中的殺女嬰現象是否存在

事實上,清朝社會中的殺女嬰現象是存在的,但是有地域性的差異,清朝的歷代實錄、地方誌等史料中皆有記載,而且從戒殺女嬰的告示頒佈上也可以看出,當時確有存在。

比如這樣一個詳細的描述:

據巴羅自己隨著使團在京城皇宮圓明園五週的時間裡,與天主教傳教士的交談,發現北京殺嬰現象很嚴重,官府對此不加阻止。巡街兵丁心照不宣的責任只是每天清早僱人拖著板車收檢被棄的嬰屍,此前的夜裡則聽任野狗任意撕咬屍體,慘不忍睹。——《中國叢報》


清朝晚期的外國人評價殺女嬰現象?在人性、真假、國際認同之間


老斯當東對原因的分析:

中國人觀念中,子女完全屬於父母,對不孝敬父母的子女要處以刑罰。而且中國人習慣上認為,有知覺的生命才寶貴,弄死一個剛剛降生尚沒有知覺的嬰孩雖然心理上可能有些不忍,但並不算一件了不起的大罪惡。且因男孩可以傳宗接代,所以認為拋棄女嬰比拋棄男嬰的罪過要小。——斯當東:“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據一位可靠的傳教士估計,北京每年約有兩千棄嬰,其中大部分是死孩子。——(英)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石》,葉篤義譯,1997.

但這種情況是普遍還是偶然,外國人的觀點並不統一,比如老斯當東、小斯當東、麥都思、麥華陀、丁韙良、倪維思等意見並不一致。

原因分析與圖景構建

外國人對此現象的原因分析主要有迷信、饑荒、貧窮、風俗等幾種。但僅僅停留於原因分析的層面顯然太過於膚淺。原因背後反映了清朝如何的社會構造,又呈現瞭如何的國家面貌才是更為重要的問題。通過對現實的認知,雖然在偶然與普遍、區域與全社會以及女嬰究竟是被溺死還是自然死亡各有不同的觀點,但共同表現出這樣一個認知:清朝社會一直蔑視女性、男尊女卑已是一種傳統,女性社會地位低下,處境惡劣。


清朝晚期的外國人評價殺女嬰現象?在人性、真假、國際認同之間


傳遞了什麼樣的清朝

外國的傳教士用他們的眼光和視角在筆下用他們的語言傳遞出清朝女性的社會生存狀況,這在國際上為清朝構建了這樣一個圖景:清朝社會是不尊重女性的,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這樣的傳遞一度成為國外認識清朝的視角,而這樣的視角是難以在短期內得以扭轉的。這表現出信息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和權力。

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外國傳教士對清朝殺女嬰的報到和書寫反映了清朝社會的真實樣態,這成為外國人對清朝的基本印象。


參考:

《印中搜聞》

《中國叢報》

《中國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