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文化之福文化,民间端午节求福习俗

端午节也称“端五”、“重午”、“端阳”、“蒲节”、“天中节”、“天长节”、“龙船节”等,是流行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习俗的起源有数种说法,有龙图腾崇拜说,有纪念屈原说等等。其内容则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其中包含了较多祈福消灾的内容,主要有:

中国俗文化之福文化,民间端午节求福习俗

午时符在南方各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各家各户都要在午时书符一张,置于帐屏或悬于中门,以驱邪祈福。符纸为黄色,上画八卦或一神像,下书“枚令”两字,中间直书“五月五日午时破官非口舌,鼠蚁蚊虫一切尽消除”等字,两边还帖上副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由此可见,这是以家事平安、身体健康为“福”的习俗反映。此俗在南宋时即已流行,吴自牧《梦梁录》中载:“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

中国俗文化之福文化,民间端午节求福习俗

学生端午节写午时联

午时联在福建、台湾等地,端午不是贴符,而是贴对联,称“午时联”,也称“午时书”。对联用红朱笔写在黄纸上,贴在门上或门房壁上,也有饮雄黄酒焚硫黄炮后,以其烟写在门板上,还有的以雄黄酒写在黄笺上,然后贴在门栏上,其联语内容均为辟邪祈福。而如“西湖箫鼓,南国衣冠”,“十闽佳节,三楚遗风”等,则是以衣食富足、生活安定为祈福内容的。

中国俗文化之福文化,民间端午节求福习俗

长命缕

系条达、长命缕旧时医疗条件低下,人们往往将避邪除瘟、无病无灾作为祈福的主要内容。为此,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东北、华北等地的人们要在孩子颈上、臂上系上五彩的丝线,称之长命缕;而在南方,人们互相赠送五彩的丝织物,并将它们缠于臂上,以避邪求福。这丝织物人们称之为“条达”,又曰“辟兵”。据南宋梁宗惊(荆楚岁时记》称,其功用在“令人不病瘟”。也有传说认为这些都是古代纹身习俗的遗存。

中国俗文化之福文化,民间端午节求福习俗

系长命缕

也有人解释,红、黄、蓝、白、黑五色代表了东南西北中五方,或象征五色龙,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降服鬼怪邪魔,保佑孩童度过灾恶的五月。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记载这些条达“又有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帖画,贡献所尊”。以后,人们又有用五彩钱缠成粽形,编结成如意形荷包等,挂在小孩的脖子上;还有的家长用黄布制成小猴,青麻制成小者帚给孩子佩带,习俗以为小猴是民间彩虎的遗俗变化能保护小孩,而麻帚则能扫除灾害。这些都是可以福佑孩子的。

中国俗文化之福文化,民间端午节求福习俗

鸡心袋

也有的将彩线编结成老虎、寿桃、编蝠、柑桔等物,内填入雄黄、香药、苍术等中草药,以使孩子佩戴后驱昆虫、散浊气,辟邪得福。在浙江省金华地区,每年端午节,人们要用红布制作鸡心形的小袋子,里面装上茶叶、米和雄黄粉等,挂在小孩的胸前,以驱邪祈福。在当地,“鸡心”和“记性”谐音,民间以为端午节为小孩挂了鸡心袋,小孩读书便会记性好,将来有出息。这反映了当地人以小孩有出息为福的习俗心理。

中国俗文化之福文化,民间端午节求福习俗

祭龙头

祭龙头五月初五祭祀屈原,也是端午节起源的一说。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湖南泪罗江畔,人们在举行纪念屈原的龙舟竞赛前要举行祭龙头的仪式。在阵阵鞭炮声中,头扎白头巾、身穿白衣白裤的龙舟桡手由打龙头的“头桡”和捧着香烛、供品的舵手带领,全体擎船旗、打锣鼓、扛桡桨来到屈子祠,将龙头放置在供桌上,毕恭毕敬地向屈原神位叩拜。

中国俗文化之福文化,民间端午节求福习俗

祭龙头

此时,主祭人将一条红绸布系上龙头,“头桡”马上扛起龙头,跑至江边,连人带龙头一起跳入江中洗澡,其他桡手也跟着下水,然后才将龙头安于龙舟船头。人们认为祭过屈原又给龙头在泪罗江中洗过澡,龙舟竞寒中便能平安,而桡手们也可托屈原的福,消灾却病。人们将龙舟竞赛的胜利,看作是可以给本乡本村带来丰收和幸福的预兆。祭龙头,就是祈求龙舟竞赛夺魁,故也就是向屈原祈福求祥的一种习俗仪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