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女孩跳樓身亡,知道真相後,爸爸泣不成聲......

願你能接住孩子所有的困惑,成為孩子背後那堵最溫暖的牆。


21歲女孩凌晨跳樓身亡來自洞見


01

“爸媽,對不起,我是自願的,不怪任何人。”

21歲女孩兒在給父母留下一句遺言後,凌晨3點從17樓跳下。


父親在整理女兒遺物時發現她的手寫賬單,每月幾號,還多少錢,記得清清楚楚。

21歲女孩跳樓身亡,知道真相後,爸爸泣不成聲......


女兒過世幾天後,父親接到催債電話。

原來,女兒在2015年時借了幾千塊的網貸,一直拆東牆補西牆,三年來還了8萬多,還有17萬沒有還清。

父親痛苦地說:

“這件事,我們看起來是很小的事情,大不了就是還十幾萬,錢不多,但卻壓了孩子三年。”

原本年華正好的女孩,在遇到困難時沒有和家人透露隻言片語,最終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為什麼她在最痛苦的時候選擇獨自承受,而不是向父母求助呢?是什麼讓她陷入這種孤立無援的困境?

悲劇的發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我無意揣測女孩為何不向父母說出真相,只是希望提醒更多父母能教會孩子,在他們困惑、迷茫時能第一時間想到向父母求助。

21歲女孩跳樓身亡,知道真相後,爸爸泣不成聲......


02

記得今年2月,深圳一13歲男孩留下4封遺書後在家附近墜樓身亡。

他在給父母的遺書中寫道: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討厭我,我走了,請不要傷心。”

作為一個母親,我被這個孩子深深的絕望刺痛了。

為什麼他會覺得父母討厭自己?孩子把心事都藏在了心底,我們無從得知。

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間深深的隔閡。

那份親子之間的陌生,讓人心生悲涼。

《請回答1988》中,正煥新買的運動鞋被高年級的同學搶走,他沒有告訴媽媽;

考試考了第一名,也不和媽媽說。媽媽發現兒子對自己的疏離,倍感失落。

21歲女孩跳樓身亡,知道真相後,爸爸泣不成聲......


後來,媽媽試著和兒子溝通,她悄悄給兒子買了一雙鞋子,又笨拙地擁抱兒子。

媽媽的努力,終於緩和了母子之間的關係。

21歲女孩跳樓身亡,知道真相後,爸爸泣不成聲......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孩子,或者對父母閉口不談,或者報喜不報憂。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親子之間的溝通出現了問題。

溝通,可以讓孩子看到愛,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關心。

03

  • 信任,是孩子的安全感。


知乎上有人問: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了?

朋友是小學老師,她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

班上一個叫圖圖的男孩被另一個男孩把臉抓傷了,錯不在圖圖。

朋友批評了抓人的男孩後,安慰圖圖:“老師給你塗點藥,通知媽媽早點來接你。”

誰知道男孩懇求道:“老師,你一定要告訴媽媽,我沒有打架。我自己說,媽媽不相信。”

圖圖反覆強調了三次,在得到朋友的肯定後才離開。

後來朋友給圖圖媽媽打電話,媽媽的第一反應果然先是認定自己的孩子惹事,在聽到朋友的解釋後還一直在強調,他要是不調皮別人也不會招惹他。

朋友說,這個孩子真是太讓人心疼了,說了實話媽媽不信,難道要孩子說謊不成?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連父母都不信任自己,孩子的心裡該有多難過?

鄭淵潔在《智齒》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女孩梁新被同學栽贓陷害,冤枉她偷了錢包。

當老師把她叫去辦公室時,她第一時間說:“我要給我父母打電話。”

聽到這話,老師一愣,學生不都是最怕老師找家長告狀的嗎?

正是因為梁新對父母的信任,在受到冤枉後才會第一時間求助父母。

因為她知道:即使全世界都不相信我,我的父母也會相信我。

對於孩子來說,信任是愛,也是安全感。擁有父母信任的孩子,未來的路上才會更有底氣。

21歲女孩跳樓身亡,知道真相後,爸爸泣不成聲......


04

  • 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會直接關係到孩子是否願意和父母溝通,對父母坦誠。

如果孩子在犯了錯後,第一反應是:爸爸媽媽知道了該怎麼辦?

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一個信號,說明在孩子心裡裝滿了恐懼和擔心。

如果一個孩子樂於向父母表達,那一定是父母給了孩子表達的信心。

朋友下班回到家,發現養了幾個月的水仙花全都蔫了。

原來,是4歲的女兒給每一盆花都澆了熱水。

女兒小心翼翼地解釋:

“媽媽,我不小心把你的花澆死了。”

“我本來是想幫媽媽忙的。”

雖然很心疼那幾盆水仙,但朋友並沒有對女兒生氣,而是抱了抱女兒,告訴女兒如何養花才是正確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犯錯。

不小心打破了水杯、弄壞了電視、弄丟了書包......沒關係,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比起這些,把恐懼埋進孩子心裡那才是真正的隱患。

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成長,看見孩子,正確地引導孩子,孩子在犯錯後才不會因恐懼而拒絕和父母溝通。

21歲女孩跳樓身亡,知道真相後,爸爸泣不成聲......


05

  • 不指責,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我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這樣對孩子說:

“光知道玩,要是心思放在學習上,早考第一了。”

“別人都沒有問題,怎麼一到你這兒就有問題?”

“跟你說了多少次,沒有一次聽的。”

或許,我們因為一時情緒失控,說出一些氣話,但聽在孩子耳朵裡卻會當真的。

這些話,實際上是消極的暗示。一味指責、埋怨孩子,孩子真的會朝這個假定的方向發展。

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放學後,把一封信交給媽媽,說老師交待只讓媽媽看,媽媽邊看邊流淚。

孩子問媽媽:“上面寫了什麼?”

媽媽說:“上面寫著,你是一個天才。這個學校對你來說太小了,沒有老師能夠教你了,媽媽只好把你帶回家來教。”

很多年後,媽媽去世了。

孩子在媽媽的抽屜裡找到了當年老師給他的那封信,上面寫著:“你的孩子有智力障礙,我們不能留他在學校,他被退學了。”

孩子不禁淚流滿面......

這個孩子,是愛迪生。

父母給予孩子什麼,孩子就會回贈給你什麼。

你給予他愛,他會傳承愛;

你給予他冷漠,他會回饋給你消極;

你給孩子積極正面的暗示,那麼孩子也會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多鼓勵孩子,你將收穫一個積極健康的孩子。


06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請靜下心來,不要急,慢慢來。

先問一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你感覺怎樣?”“我能幫你做什麼?”

沒有辱罵、沒有斥責,有的只是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信任,這樣的溝通能幫父母走近孩子的內心。

《奇葩說》的嘉賓高秋梓曾說過一句話:“不管開心不開心,我都會告訴我爸媽,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他們都會接住我。”

願你能接住孩子所有的困惑,成為孩子背後那堵最溫暖的牆。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在,我不會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