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廢棄口罩可發電4800萬度 防疫廢棄物發電受多地青睞

麥電網訊: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兇猛,防疫用品消耗隨之進入暴發期,個人防疫品如口罩、一次性手套、護目鏡等防疫廢棄物也隨之激增。

據悉,這些城市垃圾桶內的大量防疫廢棄物,通常被作為生活垃圾來處理。而垃圾焚燒發電廠(下稱“垃圾發電廠”)被視為處理這類特殊垃圾的最佳途徑之一。在焚燒過程中,不僅能夠徹底滅活防疫廢棄品可能攜帶的新型冠狀病毒,還可實現對廢棄防疫品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

目前,全國多地垃圾發電廠都在“趕工”處理廢棄防疫品,不少省市紛紛出臺關於垃圾發電廠中長期專項規劃,意在強調垃圾發電廠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疫情的暴發使得已有百年史的垃圾發電事業再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中。

防疫廢棄口罩焚燒發電受青睞

在成都長安靜脈產業園的垃圾發電廠內,一輛印有“廢棄口罩專用運輸車”的車輛,正在駛入廠內卸料平臺。

據當值的工作人員介紹,以往的生活垃圾都要經過一定時期發酵再進行焚燒,但為了防止口罩等防疫品二次汙染,負責清運廢棄口罩的各級環衛部門,將通過密閉的廢棄口罩專用運輸車將廢棄口罩直接運送至廠內進行處理。

專用車到達垃圾發電廠後,將會在指定的垃圾倉門“卸貨”。隨後,負責調度重型抓取機的工作人員,將會把幾分鐘前卸進垃圾倉的廢棄口罩,抓取運送至焚燒爐內。監測數據顯示,爐內焚燒溫度高達到900℃,完全具備滅活新型冠狀病毒的條件。

垃圾發電廠作為廢棄口罩處理流程的最末端,從廢棄口罩專用車進廠、傾卸,倒入爐焚燒,全程封閉式無害化處理,切斷了病毒二次傳播渠道,因此成為近期處理生活防疫廢棄物的主力軍。

公開報道顯示,目前,各地垃圾發電廠都在處理廢棄防疫品方面“大顯身手”。如廈門市環境能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屬三處垃圾發電廠日處理廢棄口罩數量約25萬個,重達1噸;成都萬興環保發電廠平均每天處置居民廢棄口罩約290公斤,峰值達640公斤。

有分析指出,若按照垃圾發電廠處理1噸生活垃圾,發電300—400度計算,以專家預測的2020年全年全國新增廢棄口罩16.2萬噸為基數,初步估算,僅是通過焚燒廢棄口罩就可發電4800萬度。


2020年廢棄口罩可發電4800萬度 防疫廢棄物發電受多地青睞


關鍵時刻,垃圾發電廠“變廢為電”,在減少生活中廢棄防疫品傳染風險的前提下,實現了生活垃圾的能源化利用,為保障社會用電、城市正常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

垃圾發電廠應急處置醫廢技術可行

垃圾發電廠的作用可不僅於此。據瞭解,在“井噴”之勢下的醫療廢物(下稱“醫廢”)處置過程中也出現了垃圾發電廠的身影。但醫廢處置都是嚴格執行國家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那麼,靠處理生活垃圾“為生”的垃圾發電廠,參與疫情期間醫廢處置真的可行嗎?

對此,熱力與鍋爐領域權威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張恩仲表示:“疫情期間,醫廢激增,垃圾發電廠參與應急處理是形勢所需,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也符合國家制定的危險廢物焚燒汙染控制標準(GB18484-2001)。”

不過,張恩仲坦言,儘管垃圾發電廠可臨時“補位”處理醫廢,但這也僅適用於應急情況。“垃圾發電廠處理醫廢效果欠佳,若生活垃圾焚燒爐混燒醫廢,會增加減排的投資費用且對運行經濟和設備壽命管理不利。”他解釋說。

具體來講,由於醫廢熱值高於常規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焚燒爐中混燒醫廢后,不可避免地會使鍋爐超負荷運行,容易造成爐內耐火磚的大面積脫落,爐排、爐管損壞等問題。

張恩仲認為,儘管垃圾發電廠技術上可以滿足處理醫廢的各項指標和要求,但長期混燒醫廢目前並不適用,仍有待改進。

醫廢發電前景可期

那麼未來,垃圾發電廠協同處置醫廢能否成為現實?

張恩仲認為,在垃圾發電廠的高溫裂解氣化焚燒爐內,爐溫達1200℃,其醫廢處置效果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加以改進,併合理利用熱源,其綜合經濟性可以得到進一步提高,比生活垃圾焚燒爐混燒醫廢更加安全、經濟。”

有受訪的業內人士同時指出,要提升垃圾發電廠醫廢處理的能力,還需要加大技術研發與設備改造方面的投資力度,同時亦需要重視專業培訓、增加發電廠的常規防疫投資等。

如增加對日常煙氣處理和為滿足醫廢防疫處理所進行的系統改造的投資、增加焚燒醫廢配備的專業人員培訓投資和增加必要的常規防疫投資等。

張恩仲補充說:“目前,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垃圾發電廠的發展,我們也正在積極研究垃圾焚燒爐改進技術,對於未來實現垃圾發電廠協同處置醫療廢物,我們還是很有信心的。”

對此,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信息部主任李寶娟也曾表示,“雖然垃圾發電廠協同處置醫廢方面技術還不是特別成熟,但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提及未來垃圾發電廠發展方向,張恩仲表示,國家應繼續推動可操作的固體廢棄物協同處理政策或標準的出臺,推動國家各類固體廢棄物部門之間的融合交流,建立較為精細化的末端垃圾發電廠監管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