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 汶上街道:“賣花”,成為鄉村旅遊新業態

農村大眾|4月9日 汶上街道:“賣花”,成為鄉村旅遊新業態

農村大眾|4月9日 汶上街道:“賣花”,成為鄉村旅遊新業態

“賣花”,成為鄉村旅遊新業態

記者 張超 通訊員 胡克潛 劉保

這幾天,汶上縣汶上街道北坡村村民張永生家三畝土地上的油菜花一夜間盛開,一壟一壟的油菜花接連著同村其他農戶的油菜花,將濃濃的金黃色潑灑在田園裡。

這是張永生第一次種植油菜花,此前的這個季節,他和當地村民要麼種植小麥,要麼索性閒置。

如今,種植同一種觀賞性強的大片經濟作物,營造出“大地景觀”,正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熱門方式,以野火燎原之勢席捲齊魯大地。

全村人一起種“景”

“今年,村裡3000多畝田地全部改種了油菜,種子是村裡免費發的。各家負責種植,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北坡村支部書記劉延成笑著說,全村都種同一種作物,主要目的是打造景觀,帶旺旅遊後,讓農民從中得益。

實際上,早在幾年前,劉延成就開始有了這種想法。“現在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怎麼才能留住人或者吸引人來是村莊發展的一大難題。我的想法是用調整種植結構的形式集中營造作物景觀,村莊美了,村民富了,這樣才是長久之計。”劉延成告訴記者,他的這種想法得益於南下學習的思考。

去年,劉延成南下學習,他了解到在江浙一帶,當地政府部門積極引導村民種植兼具景觀和經濟效益的作物,同時出臺政策,給農民一定的補償,鼓勵種植。

“這種種植方式不僅美化了環境,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同時把分散的農民集中起來,在合作社打工,還能掙到不少工資。”劉延成決心把這種模式挪到北坡村。

农村大众|4月9日 汶上街道:“卖花”,成为乡村旅游新业态

記者瞭解到,北坡村的這一做法是全省許多村莊發展鄉村旅遊的一個縮影。大規模種植同一種經濟作物與旅遊觀賞相結合,已經是汶上乃至整個山東發展鄉村旅遊的新趨勢,並已成為各地政府調結構促發展的常規手段。

上週,泗水縣桃花節開幕,大片的桃花吸引著各方的遊客。“以前只為賣桃子而種桃樹,現在種的時候就考慮花開時的景觀效應,政府請來的旅遊專家還特意做過規劃呢。”當地一位農戶說。

上月25日,寧陽縣梨花節開幕,這一節慶已經在當地連續舉辦了二十三屆,“農文旅”融合發展品牌效應凸顯,不但有力的推動文化旅遊業轉型升級,更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油菜花的溢出效應

大片的作物景觀效應確實很大。北坡村油菜花一開,金鄉、濟寧、嘉祥等地遊客立即紛至沓來。搜索一下,網上關於汶上油菜花的內容達到了2000餘條。汶上縣文旅局副局長劉加志說,3月31日油菜花盛開後,來到汶上縣的遊客已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二成。

遊客多了,北坡村村民張志民自家經營的農家樂生意更火了。張志民樂呵呵地說,住農家、吃農家飯的遊客比往年同期增長了20%—30%。一些村民也在籌劃開農家樂呢。

农村大众|4月9日 汶上街道:“卖花”,成为乡村旅游新业态

農戶種植油菜花,收益也提高了。張永生說,以前有農戶種植少量的油菜,菜籽榨油後自己食用。而如今,因為種植規模大了,已經有人到村裡來聯繫收購菜籽,一畝地可產400—500斤的菜籽,如果按每斤1.5元左右的收購價計算,比種小麥的收益要高。

“結合旅遊開發種經濟作物,不僅要保證農戶的經濟效益,還要能美化田園風光。”劉延成說,目前北坡村正在試驗夏季種植向日葵,秋季種菊花,如果可行也將大面積種植。

旅遊產品有待深度開發

用大片的農作物裝扮成大地景觀,最早出現在國外。上世紀50年代,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家就開始在鄉村地區種植大片或錯落有致的作物當作景觀來裝扮。比如法國的薰衣草、荷蘭的鬱金香。

山東大學旅遊文化管理學院吉小青教授分析,各地旅遊競爭的加劇,將促使當地政府出面組織引導鄉村旅遊業態。而城市人偏好迴歸自然,尋找農業社會文明,也需要有大片的農作物供觀賞體驗。規模種植與旅遊觀賞有機結合是鄉村旅遊發展新趨勢。

农村大众|4月9日 汶上街道:“卖花”,成为乡村旅游新业态农村大众|4月9日 汶上街道:“卖花”,成为乡村旅游新业态
农村大众|4月9日 汶上街道:“卖花”,成为乡村旅游新业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