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是曹操的勁敵,搶奪的地盤最多,然而結局卻非常“窩囊”

人生一世中,名利是大部分人都孜孜不倦所要追求的東西,名和利,可以統稱為名望和財富。愛財之心,很好理解,畢竟“天下萬難皆因窮”,但是名望這個東西,究竟有什麼大的用處呢?名利二字,名在利前,好像名望比利益要來的重要,所謂的名望,從小的方面來說,是很多人的敬重,從大的方面來說,是巨大的號召力。

太平盛世,名望可以讓你享有美譽,使你所到之處,人人敬仰,事事亨通。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在亂世之中,名望就是一支延綿不絕的軍隊,能夠幫你事先握好動盪的人心,讓你能有鼎定天下的能力和資歷。

此人曾是曹操的勁敵,搶奪的地盤最多,然而結局卻非常“窩囊”

三國亂世中,憑藉名望出來立足的,就是袁紹了。袁紹的名望,來自於他的家族,袁家四代人,每一代人都曾經位列三公的職位。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太尉,也就是宰相之位。一個家族能夠世代都出這樣的人物,袁氏一族有多麼高的名望,也就是可想而知了。東漢末年的局勢,漢帝贏弱,地方持強。

每個人都知道天下即將要改換門庭,但是首先動手的,卻是董卓。董卓的出手引起了天下的憤慨,不過這種憤慨只是表面的佯裝,天下人都恨不得引董卓為知己,虎視眈眈的群雄,所缺少的就是一個藉口,一個可以露出獠牙的藉口,於是反董的大旗開始豎起,能夠有資格招兵買馬的人,也都摩拳擦掌了起來,其中最為得意的,自然是有著名望優勢的袁紹。

此人曾是曹操的勁敵,搶奪的地盤最多,然而結局卻非常“窩囊”

亂世的名望就是軍隊,當劉備顛沛流離時,當曹操辛辛苦苦帶著幾百人四處尋找聯合時,袁紹只是站出來,把袁字的招牌搬出來,於是數年時間,幾十萬的的軍隊,冀州,青州,幽州的地盤,都已經望風歸附,這是袁家的實力。袁紹這種碾壓性的實力,讓別人根本與之抗衡,但是“百文錢財積攢難,千金家財容易散”,袁紹雖然有著如此厚實的家底,天下對於他來說如同是手到擒來,可是他卻沒有一顆能容天下人的心。

袁紹空有一手好牌,但他這個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一些歸附過來的謀士和將領,都在他這裡得不到任何的尊重,好像天下已經是他袁紹的一樣,而亂世之中,就算是劉備這樣的一窮二白之人,也是在努力的專營拼搏,哪裡可以容得下袁紹這般的懈怠,因此在袁紹不知不覺中,他發現自己的勢力已經受到了挑戰,而這個挑戰的來源,是一個叫曹操的人。

此人曾是曹操的勁敵,搶奪的地盤最多,然而結局卻非常“窩囊”

最終袁紹和曹操之間爆發了官渡之戰,這也是資格戰,只有勝利的人才能有進取天下的資格,袁紹是自信滿滿的,他幾代人的家世,豈能是曹操這種人所能挑戰的,但是結局卻是唯獨讓袁紹一個人失望的,他敗了。沒有人能靠著先天的優勢拿到勝勢,優勢只是一種勝利天平的傾斜,但是既然能傾斜過來,也就能夠傾斜回去。

袁紹佔據過三國時期最為廣大的地盤,擁有著最為精良的部隊,收攏了絕大多數的人心,卻還是被曹操這樣的白手起家的的人給擊敗了,袁紹敗給的不僅僅是曹操,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性格,也是他自身那不能開闊的格局。袁紹最後身死在憂病中,可是屍身歸葬在何處卻是一個謎團。

此人曾是曹操的勁敵,搶奪的地盤最多,然而結局卻非常“窩囊”

翻遍關於三國時期的正史,沒有任何人能夠詳細又確鑿的記載袁紹死後的墓地在哪裡,作為如此顯赫過的人物,對於墓地的缺漏是很異常的。根據民間的說法,袁紹在死後曾經被自己的族人偷偷運回到老家,然後草草埋葬。

因為作為敵人的曹操,肯定會想得到袁紹的屍首,因此這種偷運的說法,的確有幾分道理。在河南的袁老鄉,的確是有一座被稱為袁紹墳墓的地方,只是四周荒涼不堪,除了農田中的百姓,沒有多少人會來專門憑弔這個在漢末掀起過風雲的人物。

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說是袁紹根本就沒有歸葬在河南,當時的亂世以及交通條件根本就不支持偷運棺木。有人說袁紹被埋在了河北的浮陽縣,而且這裡的古墓也比河南的更加的高大真實,更是在1993年被列為了河北省的保護文物,只不過後來還是疏於看管,經過了兩次比較嚴重的盜墓。不管這兩處的墓地哪一個是真實的,袁紹千年後還是顯得太過落寞,不過這也就是戰敗者的結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